第六十九章 双生之轨
城西“老滋味”干货批发市场,充斥着各种食材混杂的浓郁气味与人声鼎沸的喧嚣。丙区17号,“郑记”的招牌歪歪扭扭,店面狭小昏暗,与周围光鲜亮丽的批发商行格格不入。一个穿着老旧汗衫、正在慢悠悠分拣香菇的老者,就是店主老郑。
听到“老金”的名字,老郑抬起浑浊的眼睛,打量了林晓几人一番,没多问什么,只是从柜台最底下摸出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麻布袋,解开系口的麻绳。
一股深沉、醇厚、带着山林泥土与岁月陈酿般复杂气息的菌香,瞬间弥漫开来,竟比当初那枚“枯松露”更加纯粹、更具活力!麻袋里,是几十枚颜色深褐、个头不大,却品相极佳、散发着诱人光泽的干制块菌。
“这是……”林晓的心脏猛地一跳。
“山里老乡自己采了晒的,祖传的几片老林子出的货,不多,就这点。”老郑的声音沙哑平淡,“你们要,就拿去。按市面顶级松露的八折算。”
没有追问,没有试探,仿佛只是一桩寻常买卖。但林晓和夏沫都清楚,这绝非凡品。这香气,这品相,极有可能就是沃尔夫教授口中的“山魄”,或者说,是其后代或近亲菌种!那个神秘信息,送来了一份足以暂时缓解他们顶级食材危机的厚礼,却又如此轻描淡写。
带着这意外获得的珍贵食材回到“山海轩”,林晓心中那个模糊的构想,逐渐变得清晰。他召集了所有人,包括依旧冷着脸的苏杭。
“资本的路,我们不能完全走。但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林晓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我们需要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走到白板前,画下了两条平行的轨道。
“第一条轨道,是‘传承与创新实验室’。”他的笔尖点在第一条轨道上,目光看向苏杭,“由苏杭主导,不受营业额和效率考核。只专注于最顶级的菜品研发、传统技艺的深度挖掘,以及像‘触觉点心’这样的前沿艺术探索。这里是‘山海轩’的灵魂,是品牌高度的保证。”
苏杭原本冰冷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但没有说话。
“第二条轨道,是‘标准与效能中心’。”林晓的笔移到另一条轨道,“由小明负责优化和扩张。不仅包括预处理,还要研发可以标准化的、高品质的酱料、汤底、半成品。它服务于‘山海轩’的日常运营,保证基础出品的稳定和效率,未来,也可能支撑起一个更亲民、更便捷的子品牌,去应对周世仁‘御品速达’的挑战。”
李小明听着,眼神重新亮起了光。这不再是让他抛弃厨艺初心,而是赋予了他新的、同样重要的使命。
“两条轨道,并行不悖,互为支撑。”林晓放下笔,环视众人,“实验室的成果,经过验证和适当转化,可以下沉到效能中心,提升整体品质;效能中心创造的利润和稳定的运营基础,可以为实验室的‘不切实际’和‘烧钱’研究提供保障。”
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清脆地响起:
【检测到宿主提出可行性融合方案:‘双轨制运营模式’。】
【任务:效率与匠心,进入验证阶段。】
【请宿主在三十日内,完成以下目标:】
1. 实验室成功研发并推出一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标志性新品。
2. 效能中心实现核心菜品预处理成本降低15%,且无重大品质投诉。
3. 双轨协同,成功举办一场体现‘山海轩’新定位的高端品鉴宴。
【任务奖励:特殊道具——【味觉调和仪】(试用版),团队凝聚力提升。】
【失败惩罚:系统部分功能锁定,团队信任危机加剧。】
方向确定,团队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开始沿着“双生之轨”全力冲刺。
苏杭将自己关进了重新规划过的、更加独立安静的“实验室”。那批来自“郑记”的“山魄”干菌,成了他最好的灵感源泉。他不再完全排斥工具,而是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低温慢煮机、精确的温控设备,来更好地激发和保存这种顶级食材那瞬息万变的香气层次。他要做的,不是标准化,而是极致的、可复现的“个性化”。
李小明则一头扎进了“效能中心”的改造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授权,他不再迷茫。他聘请了一位专业的食品工程师,一起重新设计流程,不是一味追求全自动化,而是在关键环节引入设备辅助,同时保留必要的人工校验和微调。他制定了更科学的食材验收标准和库存管理系统,目标直指林晓要求的降本增效。
夏沫则负责对外公关和资源协调。她巧妙地利用“双轨制”的概念,开始对媒体和公众进行新一轮的品牌叙事,将“山海轩”定位为“兼具匠心传承与现代管理智慧的顶级餐饮品牌”,试图将那场“预制菜”风波,扭转为一次品牌升级的宣言。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负责市场调研的夏沫,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