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暗流与根基
“山海”的重生与蜕变,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餐饮界乃至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媒体的报道褒贬不一,但“寻味之本,守心之炊”这八个字,却像一颗种子,精准地落入了一批在“味觉风暴”后感到迷茫与渴望回归本质的人群心中。
“山海轩”的预约排到了三个月之后,并非因为噱头,而是因为每一位到来的食客,都能在品尝食物之余,通过那些附带的食材故事和烹饪理念,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人与食物之间的真诚连接。学院的线上讲座观看人数屡创新高,甚至吸引了一些美食评论家和资深厨师前来“旁听”。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林晓脊背上的寒意从未真正消散。他知道,表面的平静往往预示着暗流的汹涌。“清理者”绝不会坐视“山海”的理念如此顺利地传播、扎根。他们追求的“清理”,是绝对的、不留痕迹的抹除,而一个符号化的、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山海”,无疑大大增加了“清理”的难度和代价。但这也意味着,对方的下一次出手,必将更加致命。
第一波冲击,来得悄无声息,却直指核心。
那是一个周二的下午,“山海轩”后厨正为晚市做着最后的准备。负责食材验收的孙炜,对着刚刚送达的一批来自西南山区的特色野生菌菇,皱紧了眉头。这批菌菇品相极佳,送货人也依旧是合作了多年的老熟人,但孙炜指尖传来的触感,以及鼻翼间捕捉到的那一丝极其微弱的、不同于往日的土腥气,让他心头警铃大作。
他没有声张,而是立刻取样,启动了安曼设置在安全屋内的便携式快速检测仪——这是古堡事件后,他们不惜重金添置的保障。结果出来时,孙炜的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
菌菇表面附着着一种极为罕见的、慢性的、可通过高温降解但难以完全清除的合成抑制剂,其作用是长期微量摄入后,会逐渐钝化人的味蕾,尤其会对复杂、细微的风味感知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并非致命的毒药,而是针对“山海”理念的“精准打击”。一旦有食客因此出现味觉问题,哪怕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经过舆论发酵,“山海”所倡导的“本真之味”就会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其信誉将彻底崩塌。
“他们…他们是想从根本上毁掉我们!”孙炜在加密通讯里,声音带着后怕的颤抖。
林晓面色阴沉。对手的阴险与专业,超出了他的预料。这不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试图从内部腐蚀“山海”的根基——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信任。
“立刻启动备用食材供应链,所有已入库食材全面复检。对外宣称因山区降雨,本次菌菇品质未达标准,予以退回并给予预订客户相应补偿。”林晓迅速下达指令,冷静得可怕,“孙炜,你做得很好。从现在起,所有入口的食材,检测流程提升至最高级别。”
与此同时,安曼在网络上监测到数篇看似“客观”的科普文章,内容直指“野生食材安全隐患”与“过度强调原生风味可能带来的风险”,其行文风格和引用的“专家言论”,都带着浓重的、为后续攻击铺垫的意味。
“舆论战开始了。”安曼将分析结果同步给林晓,“他们在试探,也在布局。”
面对这来自阴影处的双线攻击,林晓意识到,仅仅依靠防御和内部净化,已经不足以应对。必须将“根”扎得更深,更广,将更多人的利益与“山海”捆绑在一起,形成一道对手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次面向行业的公开课上,林晓没有按照预定的讲义讲述风味搭配,而是站在讲台上,神情凝重地讲述了这次“菌菇事件”——当然,隐去了“清理者”和检测细节,只强调他们发现了一批被不明污染物侵蚀的高级食材。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林晓的目光扫过台下众多同行、供应商和美食爱好者,“我们‘山海’所追求的‘本真’,并非意味着倒退或无视科学安全。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拥有更严格的品控、更透明的溯源,以及对食材怀抱更深的敬畏之心。”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酝酿已久的计划:“因此,我在此正式宣布,‘山海’将发起并牵头成立 ‘原生食材共济联盟’ 。”
台下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我们将联合所有志同道合的生态农场、诚信供应商、独立餐厅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一套高于现行行业标准的食材安全与品质溯源体系。”林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联盟内共享部分安全数据、检测资源,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与恶意竞争。我们不仅要寻找好的味道,更要守护这份味道的纯净与安全!”
这个提议,如同在干柴中投入了一颗火种。许多中小型餐厅和供应商,早已苦于大资本控制的供应链挤压和各种潜在风险,“山海”的品牌信誉和这次公开透明的危机处理,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出路。现场当即就有多家代表表示愿意加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请大家收藏:(m.zjsw.org)舌尖上的王座:我的餐厅能升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