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之夜”的篝火在“世界田垄”的中心燃烧至深夜,蓝绿色的火焰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也将“初心”的火种播撒到了全球每一个角落。庆典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官网的后台便被申请信息淹没——来自120个国家的年轻人,带着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点击下“加入联盟”的按钮。屏幕上,申请地区的标识从亚洲的东京、欧洲的巴黎,到非洲的内罗毕、美洲的纽约,像点点星光,迅速铺满了整个世界地图。
念初坐在联盟办公室的窗前,指尖轻轻摩挲着胸前的迷你“初心铜章”,金属的凉意透过衬衫传来,却让他心中涌起一股灼热的力量。他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申请数据,想起五年前在“跨洲青少年交流营”里,自己还是个需要跟在林天身后的小旁听者,如今却已能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撑起属于年轻人的“共赢”事业。“原来,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念初轻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要让“共赢”的理念,不再只是成年人世界的政策与协议,而是能真正走进每个年轻人心里,成为他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信念。
这年冬天,寒风裹挟着雪花掠过京城,却挡不住“共赢”理念传播的脚步。念初牵头发起“全球初心宣讲计划”,将联盟核心成员分成10支宣讲队,分赴五大洲的校园、社区与乡村,用最真实的经历、最鲜活的故事,讲述“共赢”的意义。他亲自带领莉莉、卡姆、艾玛组成“核心宣讲队”,首站便前往非洲肯尼亚——那个曾在“抗瘟之战”中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地方,也是“共赢田”最早在非洲落地的角落。
在肯尼亚东南部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土坯砌成的教室没有暖气,孩子们却穿着单薄的校服,坐得笔直。念初将“抗瘟之战”的照片做成彩色绘本,蹲在孩子们中间,用简单易懂的通用语,一页页讲述着故事:“你们看,这是当年卡姆哥哥家的稻田,稻苗都枯黄了,大家都很着急。但你们知道吗?远在夏国的叔叔阿姨、A国的莉莉姐姐、欧洲的艾玛姐姐,都赶来帮忙——有人送来了农药,有人教我们怎么照顾稻苗,还有人捐来了粮食。就像你们在学校里,要是有同学摔倒了,大家会一起扶他起来;要是有人忘带文具,大家会一起分享。‘共赢’从来不是大人口中的复杂口号,而是我们一起扛过难关的勇气,是大家手拉手的温暖。”
孩子们听得入迷,小脸上满是专注,偶尔有人举手提问,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个名叫姆瓦玛的小男孩,扎着短短的小辫子,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念初哥哥,我们这里的土地也能种出和‘世界田垄’一样的稻子吗?我们种出来的粮食,也能寄给其他国家的小朋友,让他们知道肯尼亚的名字吗?”
念初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颗粒饱满的“协作1号”稻种,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他将稻种分成小份,一一递到每个孩子手中,掌心的温度透过稻种传递给孩子们:“当然能!这些种子是‘希望’的象征,你们把它种在地里,用心照顾它,等它成熟了,我们就把收获的粮食打包成‘共赢礼包’,寄给夏国、A国、欧洲的小朋友。到时候,他们会知道,在遥远的肯尼亚,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共赢’的果实。”
孩子们紧紧攥着手中的稻种,像是握着稀世珍宝。姆瓦玛将稻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小声对念初说:“我会每天给它浇水,让它长得高高的,就像念初哥哥一样。”念初摸了摸他的头,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这些小小的稻种,早已不只是粮食,而是连接不同国家孩子的纽带,是“初心”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的起点。
与此同时,莉莉带领的宣讲队在A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厅里,掀起了一场关于“共赢”的热烈讨论。演讲台上,莉莉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两张对比图:左边是五年前,纽约郊外废弃军事基地的照片——铁丝网锈迹斑斑,地面上残留着战争的弹痕,荒芜得看不到一丝生机;右边是如今的“共赢田”——金黄的小麦在风中翻滚,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曾经的战争伤疤,如今已变成了和平的乐园。
“这里曾是仇恨的象征,是战争刻在大地上的伤疤。”莉莉的声音清亮而有力,透过音响传遍整个演讲厅,“有人说‘霸权更高效’,说合作是浪费时间的‘理想主义’。可我想问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是让一片土地永远荒芜,还是让它长出养活人的粮食?是让人们在对立中互相猜忌,还是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能并肩在田埂上劳作,分享丰收的喜悦?”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们,语气愈发坚定:“我见过夏国的专家,不远万里来教我们种小麦;见过非洲的小朋友,把自己种的玉米寄给受灾的伙伴;也见过欧洲的志愿者,带着药品奔赴战乱地区。这些,才是‘共赢’的力量——它能让仇恨的土地长出希望,能让陌生人变成伙伴,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温暖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请大家收藏:(m.zjsw.org)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