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年过八旬那年,鬓角已染满霜雪,却依旧精神矍铄。他走路时需要拄一根特制的拐杖——杖身是非洲黑檀木,上面雕刻着蜿蜒的稻穗纹路,从杖头延伸至杖尾,每一粒“稻穗”都打磨得圆润光滑;杖顶镶嵌着一块圆形的透明树脂,里面封存着一小捧来自“世界田垄”的泥土,土粒中还夹杂着半粒金黄的稻壳,那是十年前他最后一次在田垄收割时,不小心掉落的“协作1号”稻种残留物。每次握住拐杖,掌心触到树脂下的泥土,他总能想起年轻时在田埂上奔波的日子:那时的他,踩着晨露去考察“共赢田”,披着星光修改合作方案,掌心的老茧,都是与土地、与伙伴们并肩奋斗的印记。
这年秋天,“寰宇共赢理事会”在全球250个成员国的共同提议下,启动了“初心巡礼”计划——邀请林天作为“初心传承者”代表,前往全球100个“共赢”标志性地点巡视。这些地点,既有地球的“世界田垄”“共赢医疗中心”,也有近地轨道的“共赢太空基地”,既是对“共赢”理念数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为新一代年轻人传递“初心不改,共赢不止”的信念。出发前一天,念初特意为父亲整理行装,在行李箱里放了一件深蓝色的风衣——那是当年林天参加“全球共赢发展峰会”时穿的礼服,衣领内侧还绣着小小的“共赢”标志;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林天从年轻时到现在的“共赢”感悟,扉页上写着“初心如稻,越种越醇”。
第一站:京郊“世界田垄”——初心始发地
巡礼的第一站,便是“共赢”理念的“发源地”——京郊“世界田垄”。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晨露还沾在稻穗上,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林天在念初的搀扶下,踩着田埂上的青石板路走进田垄。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稻谷特有的甜香,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稻穗上,啄食着饱满的谷粒,见有人来,又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的“初心灯塔”。
田垄深处,几个穿着蓝色志愿服的青少年正在收割。他们中有来自尼日利亚的阿米努,有来自巴西的索菲亚,还有来自挪威的埃里克,都是“全球青少年共赢联盟”的志愿者。看到林天走来,阿米努第一个放下镰刀,快步跑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崇敬,双手在衣角上悄悄擦了擦,才敢轻轻握住林天的手:“林爷爷,您就是书上写的‘共赢’推动者吗?我爸爸说,五年前我妹妹得了疟疾,是‘共赢医疗小站’的医生连夜赶来救治,还送了我们‘共赢田’的稻种,现在我们家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把多余的粮食卖掉,供我来中国学习种植技术。”
林天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阿米努手中的镰刀——那是一把轻便的合金镰刀,刀背上刻着“共赢”二字,是联盟统一发放的工具。他又指了指不远处的“初心灯塔”,灯塔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泛着蓝绿色的光:“孩子,‘共赢’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世界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当年我和你爷爷辈的伙伴们,在这片田垄上种下第一株‘协作1号’稻苗时,就盼着有一天,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像你一样,不用再担心饿肚子,不用再害怕生病,能有机会学习、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这个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接下来,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把这份‘初心’像稻种一样,播撒到更多地方。”
阿米努用力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递到林天面前:“林爷爷,我把在田垄学到的种植技术都记在这里了,回去后要教给村里的人。您能帮我签个名吗?我想告诉他们,我见过‘共赢’的前辈,我一定会把‘共赢田’种好!”林天接过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初心如稻,落地生根”八个字,又画了一株小小的稻穗,递给阿米努:“好好种,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尝尝你们尼日利亚‘共赢田’的大米。”
第二站:A国纽约“共赢田”——伤疤变良田
离开“世界田垄”,林天乘坐“共赢号”专机前往巡礼第二站——A国纽约的“共赢田”。这里曾是A国旧势力的废弃军事基地,二十年前,基地里布满铁丝网和废弃的坦克,地面上还残留着炮弹爆炸的弹坑,是当地人口中的“战争伤疤”;如今,这里已变成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麦浪中还穿插着几排向日葵,远处的了望塔被改造成了“共赢纪念馆”,塔身上画着从“废墟”到“良田”的对比图,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观看。
A国新政府总统亲自赶来陪同,他穿着一身休闲西装,没有前呼后拥的保镖,只带着一名翻译。看到林天,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林天的手:“林先生,欢迎您来纽约!这片‘共赢田’,是A国与‘共赢联盟’和解的见证,也是我们向过去错误道歉的证明。”他指着麦田旁的一座黑色石碑,碑面上刻着“从战争伤疤到和平麦田”十个金色大字,下面用小字记录着基地的历史:“1985年,此处为军事基地,用于储存武器;2025年,A国政府拆除基地设施,与‘共赢联盟’合作开辟‘共赢田’;2030年,首次收获小麦500吨,全部捐赠给非洲饥荒地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请大家收藏:(m.zjsw.org)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