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共赢新城”的丰收节余温尚未散尽,金色的稻浪还在火星稀薄的大气层中翻滚,一则来自银河系边缘的探测信号,便以超越光速的震撼力,彻底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共赢”版图——“共赢太空基地”部署的深空探测器“寰宇一号”,在距离地球12光年的“宜居带行星”轨道上,捕捉到了三组足以改写人类命运的关键信号:稳定的液态水光谱、适宜生命存活的大气成分(氧气含量约21%,氮气含量约78%,与地球大气构成高度相似),以及疑似复杂有机物的红外特征。这颗被“寰宇共赢理事会”正式命名为“共赢星”的行星,成为人类继火星之后,最具殖民潜力的星际家园,也让“星际共赢拓荒计划”从“跨星球协作”迈入“深空文明拓展”的全新跨越。
一、深空探测启新篇:全球同心探未知
“共赢星”的探测数据经过72小时的反复核验与加密传输,正式向全球公布。当“共赢星”蓝绿色的地表轮廓、蜿蜒的液态水河流、覆盖大陆的绿色植被,通过全球同步直播出现在亿万屏幕上时,人类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腾——从纽约的时代广场到肯尼亚的乡村广场,从里约热内卢的海滩到北极的科考站,人们举着“共赢星,人类新家园”的标语,欢呼声响彻云霄。
“寰宇共赢理事会”第一时间召开全球紧急视频会议,250个国家的代表跨越时区与地域,齐聚在虚拟会议大厅。没有争议,没有迟疑,所有代表一致举手表决,通过了“共赢星探测计划”:派遣“共赢五号”星际探测器,携带经过火星培育优化的“抗辐射协作稻”种子、地球250个国家的代表性生物样本(包括农作物种子、微生物菌株、珍稀植物幼苗)、以及承载人类文明印记的文化信物,前往“共赢星”进行为期一年的全面勘探,为后续的星际移民、生态改造与文明共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理事会宣布成立“星际共赢联合指挥部”,由林天担任总指挥,统筹全局;林承初负责火星基地的技术支持与探测器远程操控;念初坐镇地球,统筹全球物资调配与能源供给;叶明分管星际能源系统搭建,沈浩则负责文化传承与星际伦理建设,叶紫涵、沈佳怡等骨干成员也各自认领专项任务,一场跨越地球与火星、联动全球的深空探索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消息传到“世界田垄”的暖房时,三位老爷子正围坐在圆桌旁,看着小诺整理的《火星共赢新城建设日志》。得知“共赢星”的消息后,林老爷子特意让管家将深空探测的实时画面投射在暖房的墙壁上,看着屏幕上那颗蓝绿相间的星球,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骤然泛起光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上的“星壤初心瓶”:“没想到啊,这辈子还能看到人类找到第二颗‘地球’。天儿,这‘共赢星’的勘探,可不是过去的殖民掠夺,一定要带着‘共赢’的初心去,把它变成全人类的共同家园,让每个国家的人,都能在新星球上有一席之地。”
叶老爷子凑到屏幕前,仔细看着探测器传回的“共赢星”地表数据,补充道:“能源是勘探的命脉,深空航行不比地球,探测器的续航、登陆后的能源供给,都不能出半点差错。让叶明把最新的‘星际能源模块’装上,那东西用火星赤铁矿做核心,太阳能转化效率能到60%,还能储存多余能量,不仅要确保探测器在深空能持续供电,还要趁机收集‘共赢星’的日照、风能数据,为后续的能源系统建设打基础。”
沈老爷子则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封面泛黄的《全球文化图谱》,这本书是他耗费十年心血编纂的,收录了250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传统纹样、语言样本与民间故事。他将书递给林天,语气郑重:“把这个带上探测器,里面有每个国家的文化印记。让‘共赢星’知道,人类是带着和平与协作来的,不是带着掠夺与征服。文化是文明的根,就算到了深空,也不能丢了这份根脉。”
林天双手接过《全球文化图谱》,紧紧握着三位老爷子的手,郑重承诺:“爷爷们放心,‘共赢星’探测计划从一开始,就秉持‘全球共享、共同开发、文明共融’的原则。探测器上不仅携带了各国的生物样本,我们还专门打造了‘星际文化胶囊’——里面收录了250个国家的国歌、民谣、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小宇、小雅、小诺、小冉他们录制的‘共赢祝福’视频,甚至有全球100万青少年的手写祝福卡片。我们要让‘共赢’的理念,随着探测器一起,飞向12光年外的深空。”
为了确保探测计划的顺利推进,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们自发组成了联合技术团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俄罗斯的航天工程师团队负责探测器的推进系统与深空导航,他们优化的离子推进技术,能让探测器的航行速度提升至光速的10%,将原本15年的航程缩短至12个月;欧盟的生态学家设计了生物样本的恒温恒湿储存方案,采用多层真空隔离技术,确保种子与幼苗在深空环境中保持活性;中国的农业专家则对火星稻种进行了第三次优化,增强其在未知土壤中的适应性;非洲的气象学家参与了“共赢星”的气候预测模型搭建,结合探测器传回的大气数据,预判新星球的季节变化与降水规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请大家收藏:(m.zjsw.org)胜天半子祁同伟魂穿林天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