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林悦转动激光笔,红点稳稳地落在屏幕上的“神经脉冲动态学习算法”模块上:“要实现‘数字生命体’的目标,核心就在于算法。传统AI算法的问题很明显,比如在多业务场景切换时,需要人工调整参数,适应周期至少要72小时,而且错误率很高——根据去年行业白皮书的数据,传统AI在企业复杂业务场景下的决策错误率,平均达18%,这对晟煊这样的大企业来说,一次错误决策,可能就意味着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损失。”
她顿了顿,让评审们有时间消化这个数据,然后继续说:“而我们的‘神经脉冲’算法,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模拟人体神经的传递机制,能实时捕捉业务数据的变化,自动调整决策逻辑,不需要人工干预,适应周期缩短到4小时以内,错误率也控制在了3.2%——这个数据,不是我们凭空说的,去年在柏林国际AI论坛上,我们用这套算法破解了行业公认的‘巨人’框架难题,当时‘巨人’框架的复杂场景错误率是21%,我们接入‘神经脉冲’算法后,错误率直接降到了2.8%,这个案例,当时论坛的官方报告里有详细记录,各位评审如果感兴趣,会后我可以把报告发给大家。”
说到这里,林悦朝王栩递了个眼神。王栩立刻会意,打开放在腿上的备用终端,点开了简化版的演示程序:“各位评审,我给大家演示一下。现在屏幕上左边是传统算法的决策过程,右边是‘神经脉冲’算法的——大家看,当我们模拟业务场景切换,比如从‘供应链管理’切换到‘客户服务’时,左边的传统算法需要人工点击调整参数,而且数据处理出现了3次卡顿;右边的‘神经脉冲’算法,自动识别了场景变化,实时调整了逻辑,整个过程没有卡顿,决策结果也比左边精准了12个百分点。”
王栩的演示很简洁,没有多余的动画,只靠清晰的数据流对比,就让评审们直观地看到了算法的优势。坐在最右边的一位评审,甚至凑到屏幕前,仔细看了看数据流的变化,还问了一句:“这个演示程序,是基于真实业务数据做的吗?”小陈立刻递过去一本技术白皮书,指着夹着黄色便签的那一页:“是的,您看这页,里面有我们用晟煊过往半年的部分公开业务数据做的测试报告,包括数据来源、测试流程、结果验证,都写得很详细。”
评审们接过白皮书,有的低头翻看着,有的继续盯着屏幕,原本公事公办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起来。周明凯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慢悠悠的,目光却一直锁在林悦身上,眼神里的欣赏,越来越明显,甚至还带着点探究——像在琢磨“这个姑娘,到底还有多少本事”。
演示按计划推进,四十分钟已经过了大半。林悦把方案的三个核心优势——创新性(“神经脉冲”算法)、稳定性(经过1000次模拟攻击测试,系统无一次崩溃)、前瞻性(适配未来3-5年的技术升级),都讲透了;甚至连评审们可能追问的三个技术问题,比如“算法的算力消耗”“与晟煊现有系统的兼容性”“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她都提前预判到,不仅给出了详实的解决方案,还附上了具体的测试数据和案例,没留半点死角。
眼看就要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林悦心里轻轻松了口气——从评审们的反应来看,方案的接受度不错,只要总结时不出错,大概率能稳住优势。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不是吗?
(三)突然的“考官”
就在林悦清了清嗓子,抬手准备切换到总结陈词的幻灯片时——
“咔哒。”
会议室厚重的实木门,被轻轻推开了。
声音很轻,像一片叶子落在地上,可在格外安静的会议室里,却格外清晰,像一颗冰珠砸进了热汤里,瞬间搅乱了所有平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门口。
一道挺拔冷峻的身影,没声没响地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深灰色的定制西装,面料是进口的羊毛材质,在冷白的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他宽肩窄腰的身材,线条利落得像刀刻;身高大概有一米八五,站在门口,就自带一种压迫感。人长得极俊,眉骨很高,眼窝深邃,鼻梁挺直,可脸色却像覆了一层薄冰,没有半点温度,尤其是那双眼睛,深得像寒潭,黑沉沉的,扫过会议室全场时,没有停留,没有寒暄,却让整个会议室的气压,骤然降了好几度,连空气都仿佛变得冰冷起来。
他谁都没看,甚至没跟周明凯打招呼,径直朝着那张空了半天的主位走过去。走到椅子旁,他抬手,轻轻扯了扯西装的下摆,然后缓缓坐下,动作从容,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感——不用问,这就是陆寒洲。
周明凯立刻侧过身,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明显的恭敬:“陆总,您来了。”
陆寒洲只是微微点了下头,没说话,甚至连眼神都没给周明凯一个,目光就精准地落在了林悦身上——此时林悦刚停下手里的动作,正好抬眼,两人的目光,在空旷的会议室里,撞了个正着。
他的目光很平,没有任何情绪,却又极锐,像一把藏在鞘里的刀,看似平静,实则能穿透所有伪装,直戳人心底——林悦甚至觉得,他好像一眼就看穿了自己刚才那一瞬间的放松,还有藏在冷静底下的那点紧张,连她指尖微微的僵硬,都没逃过他的眼睛。
空气又一次凝固了,没人说话……
喜欢心悦君兮双王传奇请大家收藏:(m.zjsw.org)心悦君兮双王传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