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拿两座影后奖杯,林仲秋成了娱乐圈的“现象级”存在。
但她没签大公司,没接天价代言,反而成立了个“真实角色基金”,资助那些愿意深入生活、体验角色的年轻演员。
有记者问她:“你现在已经是影后了,为什么还总演些‘小人物’?”
她正在给基金的年轻演员们上课,手里拿着块刚从考古工地捡的陶片:“因为小人物的故事里,藏着最真实的中国。你看这块陶片,碎了,却能拼出千年前的生活——就像那些不起眼的角色,拼起来就是我们的日子。”
基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她从第一个世界带过来的“反霸凌手册”,旁边是《格子间》的剧本和《黄土之下》的考古笔记。林仲秋看着这些,属性面板里的“智力”悄悄涨到了12,“技能”栏多了“考古基础”“职场生存”两个新词条,积分也攒到了3000。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娱乐圈的浮华之下,还有太多真实的故事等着被讲述,太多普通人的声音等着被听见。
她的“搞事情”,会一直继续下去——用角色做笔,蘸着生活的墨,写一部属于普通人的史诗。
拿下双料影后的第二年,林仲秋接了部几乎没人看好的公益电影《山月》,饰演在大山深处支教十年的老师“陈月”。
剧本初稿写得煽情又悬浮,女主角永远热泪盈眶,孩子们永远乖巧懂事。
“这不是支教老师,是支教菩萨。”林仲秋把剧本扔在桌上,对着导演说,“得改。”
她带着编剧扎进了太行山深处的石头村,那里有个真实的支教老师叫王秀莲,带着七个孩子,一待就是十五年。
林仲秋跟着王老师上课、备课、家访,早上五点起床挑水,晚上在煤油灯下改作业,手上磨出的茧子比演考古研究员时还厚。
“陈老师,你看这黑板。”王老师指着斑驳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山里的孩子基础差,一个字得教十遍,哪有时间哭哭啼啼?”
林仲秋把这段写进了剧本。
电影里有场戏,陈月教孩子们写“家”字,教到第五遍时,最调皮的男孩把粉笔扔了,她没生气,捡起粉笔在地上画了个房子:“看见没?宝盖头是屋顶,‘豕’是家里养的猪,有屋顶有猪,就是家。”男孩愣了愣,捡起粉笔跟着画。
这段“土味教学”播出后,被无数老师转发:“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哪有那么多心灵鸡汤,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山里的孩子怕生,一开始总躲着镜头。
林仲秋没强迫他们演,而是每天给他们带糖,教他们折纸,在课间和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
有个叫石头的男孩,父母在外打工,总是沉默寡言,林仲秋发现他喜欢画画,就把自己的素描本给他,看着他画大山、画教室、画想象中的爸爸妈妈。
电影里加了段石头偷偷给陈月画像的戏,画得歪歪扭扭,却被陈月贴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
“这比任何奖状都值钱。”她摸着石头的头说,眼里的温柔不是演的——那是她和石头相处三个月,真真切切攒下的感情。
喜欢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快穿:绑定逆袭系统后我杀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