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光乍现,嫂子学院雏形成型
直播结束后的夜晚,沈知秋彻夜未眠。
那条弹幕反复在她脑海里回荡——
“嫂子,能教我们怎么做辣酱吗?我们也想靠手艺养家。”
她突然意识到,她的成功不能是偶然,也不能是唯一。
她要做的,不是打造一个品牌,而是赋能一群人。
凌晨两点,沈知秋拉开笔记本,写下三个字:
嫂子学院
她写下初步构想:
课程内容:辣酱制作、农产品加工、电商运营、直播培训;
目标学员:军嫂、退役军人家属、农村留守妇女;
实操为主,理论结合;
成功学员可直接进入嫂子牌供应链体系。
这一夜,她像被打通任督二脉,写了整整十页。
二、征得支持,军营也点头认可
第二天一早,沈知秋拿着计划书去找周承骁。
“老周,我想办个嫂子学院,教军嫂做手艺,挣钱。”
周承骁皱眉:“你不怕累啊?”
沈知秋认真道:“我怕没人带她们翻身。”
周承骁看着她眼神坚定,一把将她搂入怀中:“我支持你。”
当她将想法在军营家属群里一说,立刻引起热烈响应:
“嫂子,你真是我们的大姐头!”
“我早就想学做辣酱了!”
“你愿意教我们?我们一定跟你干!”
甚至连军区政委也听说了,亲自来电:
“嫂子学院好啊!军属就业、稳定后方,这是实实在在的家属工程。”
三、临时教室搭起来,嫂子们热情爆棚
为了节省成本,沈知秋先在村委小楼里搭了临时教室,用竹帘和布帘隔出几个功能区。
第一期学员开放30个名额,结果报名当天涌入了超过200人!
有坐着摩托车从隔壁乡镇赶来的;
有抱着孩子也不肯错过一节课的;
还有穿着军大衣、拎着本子来听课的奶奶。
第一堂课,沈知秋亲自教学,从辣酱的原料挑选讲到酿制火候控制,手把手示范。
嫂子们围成一圈,连连点头。
一位最年长的张嫂激动地说:
“我读书少,但这课,我一字不落记下来了。”
四、媒体关注,嫂子学院登上新闻头条
很快,嫂子学院的消息登上了《国防时报》地方版头条:
“一瓶辣酱带不动全体军嫂,一所学院能。”
——军嫂沈知秋创立‘嫂子学院’,带领家属姐妹实现就业增收。
各地媒体竞相采访,一家知名电视台干脆做了个专题片《辣酱背后的女人们》。
镜头扫过那群穿着围裙、满脸坚定的嫂子,播出后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五、嫂子学院三大特色初定
为防止空谈,沈知秋制定学院“三大特色”:
实操第一: 学会即上手,不浪费时间;
就业对接: 成绩合格可入“嫂子牌”产线;
家庭友好: 开设“亲子间”,孩子可带入课堂照看。
她还特意招募了一批退役军嫂做“助教”,变身讲师,让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
六、一场军嫂的“翻身仗”,正式打响!
几个月后,第一批学员结业,有的加入了嫂子牌工厂,有的回乡自己开作坊,还有的直接开起了小直播间。
村里人惊了:
“以前都是嫂子们看别人直播,现在轮到嫂子做主播了!”
乡镇书记亲自来剪彩,鼓励:“嫂子学院,不只是脱贫,更是走向自立自强的道路!”
沈知秋站在一群嫂子中间,眼眶湿润:
“她们不是依附男人的附庸,她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坚定的守望者。”
本章小结:
“嫂子学院”初步建立,形成就业培训+产业对接闭环;
军嫂与家属们热情高涨,学院成为后方精神支柱;
媒体关注,地方政府点赞,模式开始向外复制;
沈知秋完成从“辣酱嫂子”向“军嫂导师”的蜕变。
喜欢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请大家收藏:(m.zjsw.org)重生1978:军婚撩人,糙汉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