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如同一串惊雷,在寂静的教室中炸响!许多来自基层、有过实战经历的学员,如罗友胜,眼神骤然爆发出强烈的共鸣,拳头不自觉地握紧,邓枫所言,正是他们亲身经历、却无人能系统言说的血淋淋的现实!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改进?!”何振雄忍不住脱口追问,他甚至暂时忘记了校长的存在。蒋介石的身体也微微前倾,目光更加专注。
邓枫深吸一口气,知道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他手臂挥动,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有力的线条,将代表重机枪的符号,从遥远的后方,猛地前推至连、排一级的防御前沿,部署在侧翼高地或经过巧妙伪装的隐蔽火力点中。
“学生愚见,必须革新队形!将重机枪下沉!配属至连、排一级战斗单位!”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开山辟路般的决绝,“使其不再是遥不可及之支援,而是融入步兵分队之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阵地之铁拳!选择射界开阔、又能得到步兵侧翼保护之阵地,进行周密伪装与加固。战时,以其突然、猛烈之近距离火力,予敌冲锋队形以毁灭性打击,并与我步兵之步枪、轻机枪、掷弹筒,构成绵密无隙之梯次、交叉火力网,令敌寸步难行!”
他进一步阐述具体细节:“同时,针对其重量缺陷,可为机枪组加强人手,配备简易拖曳工具,并开展高强度之战场机动训练。针对水冷局限,当加紧研究气冷式替代方案之引进与自产,或于极端环境下,探索应急冷却之土法良方!”
整个教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从学员到教育,都被邓枫这番大胆、系统且极具说服力的战术构想所震撼。这不仅仅是改良,这是一次对旧有战术体系的颠覆!是将宝贵的支援火力前推,承担巨大风险以追求极致战术收益的狂想!
何振雄怔在原地,张了张嘴,却发现所有的反驳在邓枫严密的逻辑和尖锐的现实指向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下意识地望向蒋介石。
蒋介石的脸上依旧看不出明显的喜怒,但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却闪烁着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审视,有计算,甚至有一丝极为罕见的、遇到璞玉般的激赏。他紧紧盯着邓枫,仿佛要透过这个年轻学员沉稳的外表,看清他脑海中那套迥异于常人的军事思维图谱。
良久,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蒋介石缓缓地站了起来。
所有人的心脏都随之提到了嗓子眼。
他没有去评价邓枫的观点,而是转向身旁的何振雄,用他那带着浓重浙江口音的官话,平静却如同金铁交鸣般清晰地问道:“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
何振雄立刻挺直身体,大声回答:“报告校长!是第四期步兵科学生,邓枫!”
“邓枫……”蒋介石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目光再次落在邓枫身上,那目光如同实质,包含了太多的意味,足足停留了三秒之久,然后,他微微颔首,吐出了两个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字:
“嗯,很好。”
他没有再说第二个字,便在随从军官的簇拥下,转身,迈着固有的步伐,离开了教室。
然而,那短暂的注视,那看似轻描淡写的“很好”二字,却如同在平静的黄埔湖面投入了一块万钧巨石!激起的涟漪,将迅速扩散至不可预知的远方。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邓枫这个名字,从这一刻起,已经以一种无可撼动的方式,深深地刻印在了校长的脑海之中。
“课堂惊雷……名副其实!”下课钟声中,陈赓第一个窜到邓枫身边,用力捶了一下他的肩膀,脸上满是兴奋与惊叹。
胡宗南走过邓枫身边,神色复杂难明,最终化作一声由衷的轻叹:“邓同学之见解,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宗寒佩服。”贺衷寒也投来深深的一瞥,那目光中的竞争之意,如同燃烧的火焰。
罗友胜走到邓枫身旁,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大手,重重地拍了拍邓枫的臂膀,一切肯定与支持,尽在这无言的举动中。
邓枫感受着周围汇聚而来的各种目光——钦佩、震撼、嫉妒、审视——他脸上的表情却依旧平静如水。他知道,这“课堂惊雷”既是他学识与胆魄的必然迸发,也是他主动走向台前、吸引最高注意力的关键一步。他需要这份“瞩目”,需要这块由校长亲自“认证”的敲门砖。
他整理了一下军装,抬头望向窗外辽阔的天空。惊雷已响,声震四野。而他这条注定隐秘而伟大的“启明”之路,在经历了这最为耀眼的闪光之后,也将正式步入更加幽深、更加波澜壮阔的航道。前路漫漫,唯有坚守信仰,慎独前行。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zjsw.org)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