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朝阳区,一家名为 “街角时光” 的连锁咖啡馆。上午十点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豆的焦香,混合着顾客低声交谈的声音,透着一股日常的闲适 —— 但这份闲适,却掩盖不住某个角落暗藏的 “虚拟战场”。
“叶瑗” 坐在最里侧的卡座,背靠着墙面,能清晰观察到整个咖啡馆的入口和动线。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连帽卫衣,帽子轻轻搭在头上,遮住了部分头发;脸上架着一副黑框平光眼镜,镜片反射着桌面的光线,让人看不清她的眼神。她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深海通信技术原理》,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上划过,仿佛在专注思考某个复杂公式;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拿铁,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小片水渍 —— 这一切,都让她看起来像个 “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普通理工科学生”,完美融入咖啡馆的日常氛围。
但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紧张 —— 屏幕亮度调至最低,只有她能看清显示内容;触摸板上,她的指尖看似随意搭着,实则早已进入 “一级戒备” 状态。就在三分钟前,电脑的隐藏安全程序突然发出微弱的 “脉冲提示”,预示着 “不速之客” 的到来。
【检测到外部连接请求…IP 来源:未知(疑似境外代理)… 加密协议:冥河 7 型(灰色地带常用高隐蔽协议)…】
【警告!对方尝试获取摄像头、麦克风权限… 已触发本地屏蔽机制…】
【检测到端口扫描… 目标:135(远程服务)、445(文件共享)、3389(远程桌面)… 攻击手法:慢速扫描,规避常规防火墙检测…】
一连串隐蔽而专业的网络攻击,如同无形的毒蛇,顺着咖啡馆的公共 Wi-Fi 网络悄然袭来。苏叶心中了然 —— 这是 “幽灵船” 的常规操作,在正式见面之前,通过技术手段审查 “合作方” 的真实背景,一旦发现破绽,要么直接放弃,要么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对方的手法老辣且谨慎,扫描频率控制在 “每 10 秒一次”,避开了公共网络的流量监控阈值,显然是经验丰富的 “技术老手”。
“叶瑗” 的脸上没有丝毫异样,依旧保持着 “专注看书” 的姿态,仿佛对电脑上的暗流一无所知。但她放在触摸板上的手指,却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完成了一系列精准操作 —— 她没有选择 “强硬拒绝所有连接”,那样会显得 “刻意设防”,暴露 “叶瑗” 的 “研究员” 人设;而是悄悄开放了一个预先构建好的 “虚拟沙盒环境”。
这个沙盒是她根据 “叶瑗” 的身份量身设计的:里面存放着 “深渊之语” 模块的 “虚假研发数据”(包括 500 多页的实验记录、200 多段调试日志)、“半成品代码”(能运行但存在明显 bug),甚至还有一些 “技术瓶颈分析文档”(详细记录了 “叶瑗” 在研发中遇到的难题,如 “深海信号衰减过快”“抗干扰算法不稳定”)—— 所有内容逻辑自洽,细节真实到 “连资深工程师都挑不出漏洞”,完美符合 “一个资金短缺、独自研发的落魄研究员” 应有的技术环境。
更关键的是,她在沙盒中植入了一个 “反向追踪程序”—— 这个程序伪装成 “系统日志文件”,一旦对方接入沙盒,就会自动附着在对方的攻击脚本上,顺着攻击路径回溯,收集对方的 “设备指纹”(如操作系统版本、浏览器配置、常用软件特征)、“网络节点信息”(代理服务器的 IP 残留),甚至能捕捉到对方 “敲击键盘的节奏”(用于后续行为分析)。
攻击持续了整整三分钟。对方显然动用了 “自动化脚本 + 人工分析” 的组合模式 —— 脚本负责扫描漏洞、获取基础信息,人工则负责甄别数据真实性,试图从 “研发记录”“代码逻辑” 中找出 “伪装痕迹”。期间,对方曾两次发送 “虚假数据包”,模拟 “系统崩溃”,试探 “叶瑗” 的反应。
“叶瑗” 恰到好处地表现出 “紧张”—— 她的额角渗出一丝细密的汗珠,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书页,甚至还皱着眉头,对着电脑屏幕轻轻 “咦” 了一声,仿佛在疑惑 “为什么电脑突然卡顿”;她还伸手按了按电脑的电源键,又快速松开,做出 “担心电脑死机” 的样子 —— 这一系列反应,完全符合 “一个不擅长应对网络故障的研究员” 的人设,没有丝毫破绽。
终于,攻击停止了。屏幕上弹出一个黑色的加密对话框,没有标题,只有一行白色文字,来源与之前的 “中间人” 一致:
【技术环境验证通过。沙盒数据逻辑自洽,符合 “独立研究员” 身份设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她称王,他们称臣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称王,他们称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