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改革,江南地区钱投了,人投了结果啥反应也没有。钱拿了,人么人不招,驿站维护么不维护,道路拓宽么不拓宽。那是该用用,该花花,该给他这个皇帝花出去的钱那是一分不少,一分不省。
丈量清田,你是想都不要想。朱由检圣旨一到,那州县府衙的案台上立马会有几千份诉状给递上去。这个田产有异议,那个田产有问题。就跟当年的秦王一个路子。那些江南瑨绅是比秦王还要不讲究,根本不把朱由检的那些个官员放在眼里。没错,朱由检在北方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他们权当没看见。
让南方教坊司把人清了,结果上来的奏疏说想要清人没问题,但请陛下批准他们先招人,因为人手不够。招多少呢?招太监五千。好家伙,他朱由检这个紫禁城里的太监大概都没五千人。这帮家伙开口就是五千。
不许他们收火耗,收折银。去年还能收上来的税银仅仅一年。对,一年。给他朱由检打了个对折。说是路途遥远,需要靠正银补足。还恭敬的希望皇上不要怪罪他们。
还有件事,江南各地的学生,读书人,士子以及那些个啥书香名邸之类的,反正就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一帮子人。有事没事就跑朱由检的港口示威游行,说他这个皇帝卖勘合文书是“与民争利”。这还不算完,他们还跑到朱由检的驿站外闹,说朱由检这是变相收“商税”也是与民争利。
你问朱由检不是都配置了锦衣卫吗?不抓吗?江南没配置,这馆舍都没建好呢配个啥锦衣卫?让他们野外求生吗?朱由检是一分钱没收上来,还拿北方驿站的盈利去补江南的窟窿。为啥会有窟窿?哦,那些个王八蛋揪着朱由检那个驿站的惠民政策,使劲薅。
朱由检在崇祯五年的时候便让曹化淳把他的东厂,西厂的那些个番子给他撒到了江南各地。希望能找到点证据。找到点空档啥的,毕竟他也真的不能把人全给杀了。北方这么搞还能归咎于战乱,南方又没战乱,这么搞他朱由检不用当皇上了直接去当“闯王”算了。
谁知这些在北方精明强干的探子,一到江南就被糖衣炮弹腐蚀殆尽。有的被美酒佳人迷了心窍,有的被金银财宝收买笼络,最可气的甚至有人反过来为地方豪强充当眼线。曹化淳得知后险些提刀亲赴江南清理门户。
“你们跟我这么玩是吧?可以。”
朱由检来了下狠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自嗣位以来,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然江南之地,士绅豪右盘根错节,政令不行,教化不兴。驿站之改徒耗国帑,清丈之令形同虚文,乃至税银半折,胥吏横行。朕每思之,夜不能寐。
夫京城居北,偏于一隅,政令通达维艰。江南虽富,然顽疾丛生,非猛药不能治也。今特谕:即日起迁都应天府,改南京为京师,北京为陪都。六部九卿随驾南迁。
其令:
一、自本年六月始,各部衙署分批南迁;
二、应天府尹即日筹备行宫衙署;
三、漕运衙门全力保障迁都粮秣供给;
四、敢有借机盘剥、阻挠迁都者,以谋逆论处。
钦此!
迁都自然是天大的麻烦事。六部档案堆积如山,皇室器物琳琅满目,光是要搬运的文书就能塞满整条运河。但朱由检竟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紫禁城里的物件一概不动,只带着宫女太监、御厨太医等必要人员南下。用他的话说:朕是去江南治病,又不是搬家!
最狠的是对北方的人事安排。朱由检大笔一挥,直接让孙传庭兼任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五省总督,把半个北方的军事大权都塞给了他。圣旨送到时,孙传庭正在用膳,读完后筷子一声掉在桌上。
陛下...这是要累死臣啊!孙传庭捧着圣旨的手都在发抖。五省总督?自古未闻!这摊子比十个张献忠还难对付。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未来十年都要在公文堆里打滚的景象。
但圣旨就是圣旨。孙传庭最终还是在接旨时哭得不能自已——至于是感念皇恩浩荡,还是悲叹自己命苦,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据说他当晚就遣人去买了几大箱提神醒脑的药材,准备与如山公文死磕到底。
朱由检终究还是给孙传庭留了份人情,把他那位老上司王洽给留了下来,委了个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五省总理的差事。如今的王洽可不再是崇祯二年那个两眼一抹黑的兵部尚书了,历练得既懂军事,又会治理,甚至还捎带手搞懂了如何调和官场阴阳。大明不设丞相,否则朱由检真想直接把他当丞相用,干脆利落地许了他开府之权。
这事是在暖阁里定的。朱由检本以为这位干了快十年兵部尚书的老臣怎么也得感动得热泪盈眶,结果王洽还是那副老样子,只微微歪着头想了想,便稳稳回道:“臣,王洽必为陛下守好这来之不易的北方局面!”说完还不忘操心起皇帝的身体,絮叨江南潮湿,请圣上保重,又格外关切地叮嘱:尽量别坐船,非坐不可的话,必须让信得过的人掌舵,自己也得站在信得过的人旁边——无论如何,千万别一个人溜达到船舱外面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改革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