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地下溶洞军工伪装坊——1937年11月】
溶洞深处新辟的作坊里,松明火把将王静淑的影子投在盐晶墙上,她指尖捏着枚指甲盖大的电台真空管零件,眼前摆着十余个铜制茶罐。“真空管精贵,拆成十七个零件藏,每个罐只放一个,”她拿起一个茶罐递给马师傅,“改成双层,内层做密封舱,外层填祁门红茶——茶味能盖金属味,还能做幌子。”
马师傅早已备好工具,手里的铜罐刚出炉,还带着余温。罐身用茶汁写着“祁门红茶”四个楷字,墨迹透着陈茶的温润;罐底用磁石笔刻了微型双驼纹,不凑近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内层用锡箔做密封舱,焊死在罐底,外层填的茶叶要选带梗的,摇起来有沙沙声,像满罐好茶,”马师傅用小锤敲了敲罐身,声音沉实,“前卷晋商藏金银的双层茶罐,就是这手艺。”
一、铜罐改的双层成
真空管的拆解由八路军通讯兵指导,十七个零件用浸过松脂的蜡纸层层包裹,每个零件都裹上三层——松脂防水,蜡纸隔潮,比之前的西药包装更精密。“这零件比盘尼西林还娇贵,沾一点潮气就废了,”通讯兵盯着马师傅将零件放进内层密封舱,“焊的时候温度别太高,锡箔化了就漏了。”
马师傅用特制的小焊枪,将锡箔密封舱焊在铜罐内层底部,焊缝细得像发丝,再用茶汁混合黄土抹平,与罐底浑然一体。外层填入烘干的祁门红茶,茶叶梗粗细均匀,将密封舱完全包裹。“摇一摇试试,”马师傅递给王静淑,“声音跟满罐茶叶没区别,重量也差不了半两。”
罐口的密封更是讲究,用松脂混合蜂蜡熬成封泥,涂在罐口后盖上锡盖,再缠上浸过茶汁的棉线。“日军就算想打开,也得费点劲,”王静淑用指甲抠了抠封泥,硬实且带着茶香,“就算打开,先看到的是茶叶,不会怀疑罐底有文章。”她让茶工将十七个藏了零件的铜罐,混进八十三个普通祁门红茶罐里,装了满满两箱。
出发前,王静淑特意请来祁县老茶商周掌柜带队。周掌柜年过六旬,脸上刻着走茶路的风霜,手里常年攥着个铜烟袋,烟袋锅上也刻着双驼纹——这是晋商总商帮的信物。“周叔,您带着‘晋商慰问队’的旗子,就说给前线日军‘送慰问茶’,”王静淑递过一面写着日文的旗子,“日军对老茶商戒心低,您的身份最安全。”
二、伪装队的慰问行
慰问队由周掌柜牵头,带着两名年轻茶工和五峰骆驼,驼背上的茶箱贴着“祁门红茶”的标签,箱顶插着“晋商慰问”的中日双语旗子。出发前,周掌柜给每人都备了套绸缎衣裳,茶工扮成伙计,他自己则穿长袍马褂,十足的老茶商派头。“走茶路的规矩不能忘,见了日军伍长要躬身,递烟要双手,”周掌柜叮嘱道,“越像真的,越安全。”
一路晓行夜宿,抵达太原 checkpoint 时,已是正午。哨卡前日军荷枪实弹,岗楼上架着机枪,几个士兵正翻查过往车辆。“停下!干什么的?”日军伍长举着军刀上前,目光扫过驼背上的茶箱。周掌柜立刻躬身,双手递上烟袋:“长官,我们是祁县晋商,给前线皇军送慰问茶,祁门红茶,暖胃解乏。”
日军伍长接过烟袋,看到烟袋锅上的双驼纹,愣了愣——晋商的烟袋信物在沦陷区很有名,不少日军军官都收过晋商的茶叶。“打开看看!”伍长挥了挥手,两名士兵立刻上前,就要撬茶箱的封条。周掌柜连忙拦住:“长官别急,好茶要现泡才香,我给您泡一壶尝尝,保证比你们的清酒还解乏。”
三、 检查站的危机解
周掌柜从茶箱里拿出个普通铜茶罐,当着日军的面撬开封泥,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搪瓷缸,用开水冲泡。祁门红茶的蜜香很快飘了出来,汤色红艳透亮。“您尝尝,这是陈了五年的老茶,”周掌柜将茶缸递过去,“晋商走茶路,最讲究诚信,送的茶绝不是次品。”
日军伍长喝了一口,茶香醇厚,果然是好茶,脸色缓和了不少。但他还是不放心,指着驼背上的茶箱:“所有茶罐都要打开检查!”周掌柜心里一紧,表面却不动声色:“长官,这茶罐都是封好的,打开就不好保存了。您看这罐多沉,肯定是满罐好茶,要是空的,一掂就知道。”他拿起一个藏了零件的铜罐,递到伍长手里。
伍长掂了掂,铜罐确实沉甸甸的,摇了摇还能听到茶叶的沙沙声。他又随机挑了两个普通茶罐,打开后都是满满当当的茶叶,再看罐身的“祁门红茶”茶汁字迹,和市面上的茶罐没区别。“既然是慰问茶,就放行吧,”伍长挥了挥手,又拿了两个普通茶罐,“这两个留下,给弟兄们尝尝。”
周掌柜连忙躬身道谢,催赶驼队通过哨卡。走出太原城十里地,他才敢擦去额头的冷汗,从袖筒里掏出磁石笔,扫了扫手里的铜罐,笔身轻微震动——这是藏了零件的信号。“成了!”两名茶工欢呼起来,周掌柜却皱着眉:“还没到延安,不能掉以轻心,后面还有两道哨卡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zjsw.org)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