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命运,现在……掌握在你手里。”
沈青舟(渡鸦)冰冷的话语,如同最终的审判,重重砸在林薇心上。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陈敬之教授奄奄一息的画面和陈默昏迷中痛苦的睡颜,构成了这世上最残酷的抉择。
配合,成为“公司”的帮凶,或许能暂时换取两人苟延残喘的机会。
反抗,意味着立刻失去一切,眼睁睁看着他们在眼前被摧毁。
没有第三条路。
沈青舟没有给她思考的时间,留下这句致命的话,便转身离开了套房,厚重的金属门无声滑闭,将林薇彻底锁在这奢华冰冷的囚笼之中。空气中只剩下监测设备规律的滴答声和陈默微弱而不安的呼吸声。
绝望如同潮水,几乎将她溺毙。她瘫坐在冰冷的地板上,目光空洞地望着屏幕上的两个至亲之人,感觉自己的灵魂正在被撕裂。
时间在压抑的寂静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套房内隐藏的扬声器突然响起沈青舟毫无感情的声音:
“准备开始第一次‘认知锚定校准’。林薇女士,请到医疗区。”
林薇的身体猛地一颤。她艰难地站起身,如同奔赴刑场般,一步步挪向卧室旁的医疗区。那里已经亮起了无影灯,一张冰冷的诊疗椅如同刑具般矗立在中央,旁边摆放着各种她看不懂的、连接着线缆和显示器的头盔与贴片设备。
两名穿着白色防护服、面无表情的研究人员如同幽灵般出现,无声地示意她坐下。
她没有反抗的余地。顺从地坐上椅子,冰冷的触感让她瑟缩了一下。
研究人员开始在她头部和太阳穴粘贴冰冷的传感器贴片,最后将一个布满细小电极的、重量很轻的头盔戴在她头上。设备启动,发出极低频的嗡嗡声。
“回忆与目标个体(陈默)共同经历中,情绪波动最剧烈的正向片段。越具体越好。”扬声器里传来沈青舟的指令,他显然在某个监控室远程观察着一切。
正向片段?她和陈默之间,那些看似美好的过去,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精心设计和监控的“培养皿”?
她闭上眼,努力在破碎的记忆中搜寻。蜜月旅行时看过的极光?他第一次称赞她的画?深夜加班后他带来的那碗热汤?每一个“甜蜜”的瞬间,此刻回想起来,都蒙上了一层冰冷诡异的阴影,仿佛玻璃糖纸包裹着毒药。
她艰难地描述着,声音干涩而颤抖。头盔的电极传来轻微的酥麻感,屏幕上的波形随之起伏。
“情绪强度不足。集中精神。”沈青舟的声音冷硬地提醒。
她咬紧牙关,逼迫自己沉浸到那些回忆中,放大那些虚幻的“幸福感”。监测波形逐渐达到了预期的峰值。
“很好。维持这个状态。”沈青舟似乎满意了。
紧接着,林薇听到隔壁房间传来细微的动静。通过医疗区开放的门口,她看到另一组研究人员正在对昏迷中的陈默进行类似的操作,将更复杂的接口设备连接到他头部的特定区域。
然后,她感觉到自己头盔的电极释放出一种更强烈的、有规律的脉冲,同时,她听到沈青舟在对陈默那边的团队下令:
“开始注入。频率阿尔法7,强度三级。同步林薇的情感波形数据。”
他们在做什么?将她的情感反应,像数据流一样,“注入”到陈默的大脑里?
接下来的几天(或者几小时?在这没有昼夜的地下,时间感早已模糊),这种“校准”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进行。
有时是让她回忆“恐惧”和“依赖”的片段(比如她遭遇意外或生病时陈默的“守护”),用以“强化绑定”。
有时是让她观看一些经过处理的、刺激神经的抽象图像和音频,测量她的潜意识反应。
甚至有一次,他们在陈默轻微清醒、意识混乱时,让她与他进行“情感互动”,而所有的对话和她的微表情都被精密仪器记录分析,转化为数据。
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活体情感服务器,被不断榨取着情绪数据,用以“修复”和“优化”陈默这个出了故障的“容器”。
每一次“校准”后,陈默的状态似乎会短暂地“稳定”一些,眼神中的混乱会减少,但对她的那种“依赖感”和“顺从性”却明显增强,仿佛某种无形的枷锁被进一步拧紧。他看着她的眼神,越来越像过去那个“完美丈夫”,却让林薇感到毛骨悚然的陌生。
她则在一次次被迫的情感宣泄和数据抽取中,感到精神越来越疲惫,内心越来越空洞,仿佛真正的自我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格式化。
沈青舟偶尔会现身,冷漠地查看数据报告,对她的状态毫不关心,只关注“锚定效率”和“潘多拉同步率”的百分比变化。
“你的价值,就在于你对他神经网络的影响力。”他一次查看数据时,毫不避讳地告诉她,“你是唯一能高效调节他情绪波动、维持‘容器’稳定的人形界面。好好发挥你的作用,他们就能活得久一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她的无声警报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无声警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