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朝堂之上,范仲淹力荐宋慈,言其明察秋毫,屡破奇案,当调入廷尉,以正法纪。
然而,老臣谯周却出列高声反对,他须发微颤,言辞激烈:“陛下!万万不可!那宋慈乃宋江族弟,宋江何许人?”
“梁山反贼出身!此等根脚不正之人,岂能入廷尉,执掌国家刑狱?岂不惹天下人耻笑,寒了士族之心!” 话语中充满了对宋慈身份的轻蔑。
王守仁闻言,越众而出,他神色平静,目光却如古井深潭,直视谯周,声音清越而有力:“谯大夫此言,守仁不敢苟同。昔日孔子有云:‘有教无类’。岂能以一人出身,而定其终身?”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之贼,大军一到,或可剿灭。然,如谯大夫心中这‘门户之见’、‘出身之贼’,盘踞心间,不仅阻塞贤路,亦伤国家元气,此贼不破,方是真正祸国殃民之源!”
他顿了一顿,环视满朝文武,继续道:“宋慈之能,在于明断是非,洗雪冤屈,此乃廷尉之本分!”
“若因心中存一‘贼’,便对确凿之才、利国之事视而不见,甚至阻挠打压,这与助纣为虐,有何分别?心中之贼不除,纵有良法,亦难行于天下!请陛下,亦请诸公,先破此心中之贼!”
王守仁一番话,如醒世恒言,将谯周那套陈腐论调驳得体无完肤,更将问题提升到了“心性”与“国策”的高度。
谯周面红耳赤,指着王守仁“你…你…”了半天,却再也说不出一个有力的反驳之词,最终在满朝文武复杂的目光中,颓然退下。
后主刘禅虽不全懂王守仁那“心学”深意,但“破贼”、“利国”的道理却听得明白,当即拍板:“王尚书令所言极是!便依范卿所奏,调宋慈入廷尉!”
此后数月,宋慈于成都大展拳脚,凭借其精湛的审验与缜密的推理,将成都乃至蜀中积压多年的大小命案一一勘破。
其中不乏离奇悬案,如某官员“暴毙”书房,原判急症,宋慈却从其指甲缝中细微的漆屑与脖颈不易察觉的勒痕,揪出真凶乃是觊觎其位的副手。
又如一富商妻室“投井”,宋慈验得死者腹中无水,反有迷药残留,顺藤摸瓜查出乃是富商外室勾结管家谋财害命。
一桩桩一件件,牵扯出的权贵不在少数,甚至连刘琰这等侍中老臣,也被宋慈查出其族人强占民田、逼死人命的不法勾当。
宋江起初听闻族弟如此能干,颇觉脸上有光,认为自家终于出了个能人,自己或可借此在朝中更进一步。
然而,吴用却忧心忡忡地提醒:“哥哥,宋慈兄弟这般查法,固然痛快,可谯周等本土大族已被得罪至深,如今连刘琰这等天子近臣也……长此以往,我等这些归附之人,在朝中岂非成了孤家寡人?寸步难行啊!”
宋江闻言,如冷水浇头。他既想紧紧抱住王守仁这条“大腿”,又不敢将本土权贵得罪殆尽,陷入两难。
犹豫再三,他还是私下找到宋慈,委婉劝说其办案时或可“高抬贵手”,莫要过于较真,以免引火烧身。
不料宋慈闻言,脸色一沉,正色道:“兄长!慈受朝廷重任,执掌刑名,唯有‘公正’二字,上不负君恩,下不负黎民!若因畏惧权贵而枉法,与那些蠹虫何异?此事实难从命!”
兄弟二人理念不合,就此生出嫌隙。
视线转回长安。诸葛亮亲赴市井,寻到了正在为贫苦百姓义诊的皇甫谧。
看着那些因得到诊治而面露希望的百姓,诸葛亮向皇甫谧坦诚了自己欲在长安开办“医学堂”的宏愿。
“先生妙手,活人无数。然一人之力,终有穷时。”诸葛亮恳切道,“亮愿倾力支持先生,于长安开设医学,广招有志学子,传授先生之医术,使百姓疾患皆有所医。”
“此非为一朝一政,实为天下苍生计!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若能桃李满天下,活人何止万千?此功业,更胜先生日诊百人!”
皇甫谧本就心怀仁术,又久闻诸葛亮贤名,见其志向如此宏大深远,不禁为之折服,深深一揖:“丞相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谧感佩之至!愿效犬马之劳,倾囊相授,助丞相成此功德!”
诸葛亮大喜,即命姜维调拨人手、物资,协助皇甫谧筹备医学堂事宜。
恰在此时,叶白夔也来禀报,言其族亲叶天士,乃江南名医,已应召前来。
诸葛亮欣然道:“来者不拒!凡愿传道授业、济世救人者,皆我大汉座上宾!”并亲自挥毫,写下“悬壶济世”四个大字,预备来日悬挂于医学堂正堂。
妥善安排此事后,诸葛亮再次启动了系统召唤。
“此次召唤,主题类型选择能臣干吏,尤善刑名治安。”
【召唤成功!获得古典名着《三侠五义》核心人物——包拯!】
【人物简介:包拯,字希仁,后世尊称“包公”、“包青天”。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断案如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