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与王敦二人整理衣冠,随着引路仆役,穿过几重回廊,方至太守府接待宾客的偏厅院外。
尚未入门,便听得院内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曲调,其声清越,带着一种独特的江南韵味,正是谭纶公务之暇,用以怡情的海盐腔。
听得仆役禀报有两位自称寒门学子的青年才俊求见,谭纶曲音渐歇,吩咐道:“请他们院中叙话。”
二人踏入院落,眼前景致令他们微微一怔。
但见疏竹掩映,奇石错落,一泓清浅活水绕阶而过,檐下悬着几盏雅致的风灯,竟在这西北汉中风骨的重镇之内,硬生生辟出了一方精巧灵秀的江南园林天地。心下不由暗叹:这谭纶太守,果然非同俗流。
谭纶已放下手中牙板,含笑望来。二人不敢怠慢,上前躬身施礼,执礼甚恭。
“不必多拘束,”谭纶虚扶一下,目光温和却带着审视,“二位青年才俊,远来是客,不知如何称呼,又有何所长?”
王导率先开口,言辞从容不迫:“在下王导,略通经史,于内政治民之道,自问有些心得。常思致君尧舜,使百姓安居,愿效仿古之贤相,展平生所学。”
王敦随后,声调较之王导更多了几分铿锵锐气:“某乃王敦,自幼好读兵书,留心阵图。自信胸中韬略,可助明主扫平寰宇,廓清疆场,做大将军之事!”
谭纶闻言,眉梢微不可察地一动。此二人年纪虽轻,口气却不小,一个自比贤相,一个欲为大将。然观其气度沉稳,目光清正,不似那等徒逞口舌之快的狂生,心下便起了几分重视与考教之意。
他谭纶自身便是文武兼资之才,论治政,不逊于调往成都的范仲淹;论兵略,亦可与戚继光这等名将切磋。眼前二人是真是赝,一试便知。
他先转向王导,问道:“足下既有安民之志,以为如今汉中,经范公与某数年经营,尚有不足之处否?治理之要,又在何方?”
王导不慌不忙,略一沉吟,朗声答道:“谭使君治下,汉中物阜民丰,实乃难得。然导以为,自桓灵以来,天下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学校废弛。欲求长治久安,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
“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当广立学校,明教化,倡礼仪,使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如此,不仅可稳固邦本,亦可招揽四方贤才,涤荡因战乱而生的浮躁功利之风。此为根本之图。”
此言一出,谭纶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赞。此论高屋建瓴,直指教化根本,且与成都诸葛丞相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敦崇教化、唯才是举”之策不谋而合。此人胸中确有丘壑,绝非寻常书生。
他按下心中赞许,又看向王敦,问起行军布阵、攻守转换之要。王敦对答如流,于山川地势、兵员调配之道,皆有其独到见解,虽细节处稍嫌稚嫩,然格局宏大,思路清晰,确是大将之才的胚子。
“好!好!好!” 谭纶抚掌,连道三声好,脸上难掩欣喜之色。诸葛丞相求贤令颁行天下以来,四方来投者众,然似此等兼具见识、气度与实学的真正大才,实属凤毛麟角。
不想今日竟被自己一遇便是两位!更难得的是,二人言谈之间,风姿飘逸,见识气量皆非凡品。
谭纶心中爱才之念大起,沉吟片刻,肃然道:“二位大才,谭某已然见识。若二位不弃,可愿暂屈就成固县县丞、县尉之职?成固乃汉中要邑,正需干才整顿吏治,协理军务。二位可在此处一展所长,若治理有方,谭某定当据实禀报功绩,绝不埋没贤才。他日执掌一郡,亦非虚妄。”
他话锋微转,解释道:“然如今汉中、巴东诸郡军事民政,皆由李靖都督总揽。此等任命,需待李都督返回汉中,由他过目定夺。以二位之才,谭某亦当竭力引荐于都督驾前。”
正安排二人先在馆驿住下,忽听院门外脚步匆匆,一人声若洪钟,人未至,声先到:“谭子理好雅兴!可怜老夫这把年纪,为你操练兵马,骨头都快累散了架!”
随着话音,一员老将龙行虎步而入,须发皆已花白,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目光开阖间自有威严,正是来到汉中不久的老将郭子仪。
谭纶见他前来,不由笑道:“郭老将军说哪里话,您这是老当益壮,宝刀未老!丞相来信还特意叮嘱,定要让老将军在此尽展平生所学,为我大汉再立新功呢!”
说罢,他便为双方引见:“老将军来得正好,这两位是今日前来投效的才俊,王导、王敦兄弟。”
又对王导二人道,“这位是郭子仪郭老将军,昔日大魏名将,如今已归我大汉,正负责整训新附士卒。”
郭子仪目光如电,在王导、王敦面上扫过,听到二人名字,花白的眉毛微微一动,捋须沉吟道:“王导……王敦……这名字,老夫似乎在洛阳时,于某些清谈品评会上听闻过,常与一些司马氏子弟并提……唉,年纪大了,许多旧事,记不真切了。” 他摇了摇头,似乎并未深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