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提笔,在应星纸(宋应星改良后的纸张)上落下最后一行字,待墨迹干透,仔细封好,交由亲兵以八百里加急星夜送往潼关。
做完这一切,他并未在汉水岸边过多停留,果断下令主力拔营,撤回上庸。
站在略显残破的上庸城头,他远眺东南襄阳方向,目光深邃。
他何尝不知“兵贵神速”?但为将者,更要知“欲速则不达”之理。眼下敌我形势明朗,强行东进,无异于以卵击石。
归根结底,是兵力不足这块硬伤,牢牢限制了他的手脚。他名义上总督巴蜀东南军政,麾下兵马统计虽有三万余人,但其中各郡郡兵、新附降卒占了相当比例,真正能承担攻坚任务的,是那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核心精锐。
比如俞大猷与戚继光倾注心血操练的士卒,精通变化繁复、攻防一体的鸳鸯阵,极擅团队作战;陈安统领的白毦兵,乃先帝刘备亲卫传承,悍勇无匹,山地如履平地;秦良玉带来的白杆兵,更是山地战的行家里手。
这些特殊兵种,个个都是拿金银和时间堆出来的,折损一个都让他心痛,岂能轻易投入襄阳那座血肉磨盘?
“传令各郡:高筑墙,广积粮。”李靖对汇聚堂下的文官属吏下达了治理方针。
他深知,上庸三郡将是未来东出荆襄的战略跳板,若后方不稳,粮草不继,数万大军便成了无根之萍,必败无疑。
当然此时李靖心中并非没有遗憾,若能一鼓作气拿下襄阳,便可北慑樊城、南阳,南震江陵,几乎能完美复制昔日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态势,彻底重建“跨有荆益”的战略格局。
然而,冰冷的现实迫使他必须冷静。
更让他心头蒙上一层阴影的,是那个看似盟友的东吴。
根据孙登殿下委婉送达的文书,以及戚继光麾下斥候冒死探回的情报,吴军已全面放弃到手的江夏郡,理由是“魏国援军云集,威胁武昌”以及“交州洪杨乱匪势大,急需兵力平叛”,甚至私下已与魏国达成了互不侵犯的默契。
这等行径,让李靖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兵力,特别是永安的守军牢牢钉死在原地,时刻提防着背后的刀子,生怕历史重演,自己步了关羽后尘。
局势明朗,决心已定。李靖随即召集俞大猷、郭子仪、郭威、杨延昭等核心将领于上庸,巨大的荆州舆图铺在中央。
“襄阳,势在必得,然不可强求,当以智取,以势压。”李靖手指地图,声音沉稳,“我军未来东出,主要有两途:”
他移动手指,指向东南方向:“其一,筑水河谷。此道沿筑水而行,可通襄阳侧后,然水道狭窄,陆路险峻,大军辎重难以通行,却适合派遣精干偏师,出奇兵袭扰,牵制敌军。”
随即,他的手指回到那条宽阔的蓝色水道上:“其二,汉水主航道。此乃我军主力与粮秣运输之命脉,必争之道!顺流而下,水陆并进,事半功倍。”
他的手指在汉水沿岸几个点上重重敲击,“但在兵临襄阳城下之前,需先将这些钉子一一拔除——谷城、阴县、山都!尤其是这山都,地处要冲,乃襄阳西面最后之门户,拿下此地,襄阳便暴露在我兵锋之下!”
李靖环视众将,最终定策:“我军最终目的,非是强攻襄阳坚城,而是围城打援,将其变为孤城,吸引魏国援军,于野战中歼之!在此之前,我军需稳固自身,广积粮草,清扫外围,步步为营!”
战略既定,部署即刻展开。他看向陈安:“陈将军,着你率本部白毦兵,以萧凌尘、雷梦杀为副,即刻出发,增援荆山戚继光所部。” 他又将一道手令交给陈安:“传令戚将军,荆山乃必争之地,务必牢牢掌控!”
相较于荆襄之地的战云密布,远在西北的陇右西凉,反而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
然而,于无声处,惊雷正在酝酿。
莽莽雪域高原,天穹湛蓝如洗,阳光照射在终年不化的雪顶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芒。
一支不足百人的小队,正顶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却坚定地朝着西羌国都的方向前行。队伍中人虽少,却个个精气内敛,目光锐利,显然皆是好手。
为首者,一袭青衫,面容清癯,目光中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正是军师将军刘伯温。他身侧,老将赵云白袍银枪,虽年岁已高,却依旧挺拔如松。
更令人惊讶的是,另一位白发老者,精神矍铄,步履轻盈,竟是赵云的小师叔,号称银枪大帅的澹台誉。关兴、张苞等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则护卫在队伍前后,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小师叔,此番劳您年迈之躯,陪弟子亲涉这雪域险地,云心中实在难安。”赵云望着眼前苍茫的雪山,语气带着真挚的歉意。
澹台誉闻言,洒脱一笑,拂了拂被风吹乱的白须:“子龙何出此言?山中清修数十载,筋骨都快生锈了。能借此行,领略这天地之壮阔,造化之神奇,幸甚至哉。你我师侄之间,不必如此见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
喜欢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