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写字楼还亮着灯,程疏言坐在工作室顶层的会议室里,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本泛黄的日记本。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而他眼底映出的,是十年前那个差点辍学的自己。
“宁可错过一百次机会,也不让一次妥协定义我。”他低声念出这句话,像在对周默和小安说,也像在对自己宣誓。
周默靠在沙发背上,眉头微锁:“你确定要用个人积蓄建希望小学?不是代言、不是联名、不是品牌合作……这钱一砸下去,短期内可没法变现。”
“我不是来变现的。”程疏言合上日记本,抬眼看他,“我是来兑现的。”
空气静了一瞬。
小安猛地抬头,笔尖在笔记本上顿住:“你是说……全部自掏腰包?”
“每一笔都从我的账户走。”他点头,“选址标准我已经列好了:偏远地区、无小学覆盖、交通不便但有建校可行性。监督机制也想好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介入,资金流水公开可查。我们不搞‘捐款截图+感谢信’那一套,我们要让人看见每一分钱去了哪里。”
周默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敲着扶手。作为经纪人,他本能地计算风险:公益投入过大,商业节奏被打乱;公众怀疑作秀,口碑反噬;甚至可能被对手拿来当枪使……但当他调出系统后台的情绪图谱时,愣住了。
程疏言的“认同感”曲线在过去72小时内持续攀升,且波动稳定,不像炒作引发的短暂峰值,而是源自深层价值驱动的真实共振。
他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公关操作,而是一次人格落地。
“行。”周默终于开口,声音低却坚定,“我帮你推。”
三天后,#程疏言要建希望小学# 悄悄登上热搜边缘位。评论区风平浪静,甚至有些冷淡。
网友A:“又是明星作秀吧?拍个视频捐点钱就叫公益了?”
网友B:“有钱为什么不直接扶贫?建个学校能改变什么?”
网友C:“等他建完再说,现在吹太早。”
质疑声像细针扎进舆论场,不痛,却让人坐立难安。
小安看着舆情报告直叹气:“大家根本不信啊……”
程疏言没说话,只是打开摄像机,架在书房角落。
那天夜里,镜头里的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背景是一盏暖黄台灯。没有剪辑,没有滤镜,甚至连提词都没有。
“你们知道吗?”他缓缓开口,“我小时候差一点就没书读了。”
画面中,他的眼神变得柔软,像是穿越回那个阴雨连绵的九月。
“家里那年欠债,我妈蹲在灶台边哭,说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后来是一位支教老师,偷偷帮我垫了学费。她没多说什么,只说‘读书的孩子,不该被拦在路上’。”
他停顿了一下,喉结微动。
“我不是最惨的那个。但我记得那双手拉我上来的感觉。现在轮到我了。”
弹幕开始缓慢滚动:
【……】
【谁懂这一句‘现在轮到我了’有多重】
【破防了】
接着,他轻声说:“有人问我靠什么火起来的?其实我靠的是很多人看不见的情绪。今天我想把这些能量,换成一间教室,几套课桌椅。”
说完,他微微侧身,手腕一划——一道模糊的光影界面浮现眼前,像是某种无法解释的存在正在响应他的选择。
“这不是表演。”他说,“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视频发布六小时,播放量破千万。
#程疏言说出这句话时我哭了# 爆冲热搜第一。
无数普通人留言分享自己的受助经历:
【初中班主任替我交了补习费,十年了我一直记得】
【我爸打工摔断腿,全村凑钱救的,现在我在做乡村医生】
【我也想做点什么,哪怕很小】
情感涟漪一圈圈扩散,原本冷漠的舆论场开始升温。
可就在热度攀升之际,一股黑水悄然涌起。
陆骁粉丝团带头发难,放出所谓“内部消息”:程疏言近年偷税漏税,建校资金来源不明,实为洗钱洗人设!
微博瞬间炸锅。
周默第一时间召集团队,脸色冷得像冰。“税务证明呢?银行流水呢?”
“都在准备。”助理递上文件,“但我们真的要回应这种谣言吗?越描越黑。”
“我们可以不回应八卦。”周默站起身,目光锐利,“但不能容忍对善意的污名。”
两小时后,工作室发布长文,附上年度完税证明、捐赠专户银行流水截图、第三方审计授权书全套资料,每一项均可溯源查验。
同时配文写道:
> “我们理解质疑,但请别把善举当成生意来算计。
> 有人想用脏水泼灭一束光,
> 而我们选择——让它更亮。”
与此同时,程疏言转发了一条微博。
是一位山区孩子的作文照片,字迹歪歪扭扭:
> 《我想有个图书馆》
> 我们村没有书店,也没有电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