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都离开后,活动室里又恢复了安静。苏松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继续翻看笔记本。他的目光落在 “同学反馈记录” 那一页,上面记着各种各样的建议和问题 ——“希望增加《诗经》故事分享环节”“想知道《诗经》里的植物现在还有吗”“能不能提供《诗经》原文打印版,方便摘抄”…… 每一条后面,都跟着他的回复和处理方案。
比如 “希望增加《诗经》故事分享环节”,他回复 “可在灯会中间设置 15 分钟故事分享时间,由诗社成员轮流分享《诗经》篇目背后的故事,提前准备 PPT”;“想知道《诗经》里的植物现在还有吗”,他标注 “可联系生物老师,准备几种常见的《诗经》植物标本,如芦苇、车前草,放在展示区”;“能不能提供《诗经》原文打印版”,他记录 “提前打印 50 份《诗经》精选篇目,装订成小册,放在入口处供大家领取”。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七点多。苏松合上笔记本,伸了个懒腰,目光落在窗外的扶苏树上。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忽然想起《诗经》里的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之前读这句诗的时候,只觉得语言优美,现在筹备灯会,才真正体会到诗句里的意境 —— 或许,这就是筹备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让他对《诗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融入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他拿起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这本笔记,不仅记录着灯会筹备的点滴,也记录着他对《诗经》的热爱与成长。从一开始只是帮大家整理资料,到后来主动研究《诗经》的背景、内涵,甚至能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苏松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对《诗经》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一早,苏松就带着笔记本去了活动室。刚进门,就看到宋子充在整理活动流程表,白墨在准备后勤物资清单。“我昨天整理了一些同学的反馈,还有《诗经》资料卡片,咱们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苏松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开 “灯会流程调整建议” 那一页。
三人围坐在一起,苏松一边翻笔记,一边讲解:“根据大家的反馈,我觉得可以在诗词接龙环节增加‘诗句故事分享’—— 比如有人接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以让他分享一下对这句诗的理解,或者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故事,这样能让环节更有趣。另外,我还整理了《诗经》植物标本的准备清单,联系了生物老师,下周就能拿到标本,到时候可以和贺花的汉服展示放在一起,形成‘《诗经》里的自然与人文’主题展示区。”
宋子充和白墨认真地听着,不时在自己的记录上补充。“你整理的这些内容太有用了。” 白墨说道,“之前我们还在担心流程不够丰富,现在有了这些反馈和建议,灯会的内容会更充实,也能让更多同学感受到《诗经》的魅力。”
宋子充也点头:“而且你的笔记条理清晰,不管是资料整理还是反馈记录,都很详细,后续如果有人接手相关工作,也能快速上手。有你这本‘万能手册’,咱们的灯会肯定能顺利举办。”
苏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我只是做了些整理工作,真正辛苦的是大家 —— 贺花熬夜调整汉服模型,尤龙和子都准备诗词接龙卡片,白墨统筹后勤物资。我这本笔记,不过是把大家的努力都记录下来而已。”
接下来的几天,苏松依旧每天放学后留在活动室整理资料、记录反馈。他的笔记本上,“灯会筹备事项” 越来越完善,从活动流程、物资清单,到同学反馈、应急方案,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有时候,他还会在笔记里写一些自己的感悟 ——“今天整理《桃夭》资料,才知道古人用桃花比喻新娘,不仅因为桃花美丽,还因为桃树结果多,象征多子多福,传统文化真的太有意思了”“有同学说通过筹备灯会,开始喜欢上《诗经》了,这大概就是我们举办活动的意义吧”。
灯会举办前一天,诗社的所有人都来到活动室,进行最后的准备。苏松把笔记本递给大家:“所有筹备事项都整理在里面了,大家可以再核对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众人围在一起翻看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心里都充满了感动。“有你这本笔记,我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贺花说道,“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翻开它,就像有了方向一样。”
尤龙也点头:“我之前准备诗词接龙卡片的时候,好几次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是靠这本笔记解决的。苏松,你真是我们诗社的‘定海神针’。”
苏松看着大家,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本笔记本不仅记录着灯会筹备的点滴,更记录着诗社成员之间的默契与支持。而他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扶苏树下的诗词灯会” 一定会圆满成功,让更多人感受到《诗经》的魅力,也让扶苏诗社的名字,留在更多人的心里。
夜色渐深,活动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苏松把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收好,和大家一起整理明天要用到的物资。窗外的扶苏树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期待着明天那场充满诗意的灯会。而苏松的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 他期待着看到同学们在灯会上欢笑的样子,期待着看到大家因为《诗经》而感动的瞬间,更期待着用自己记录的点滴,见证这场属于扶苏诗社的美好时刻。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