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同学聚集到 “诗词接龙区”。宋子都的声音越来越大,积分表上的名字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大家接不上来,就一起商量,有人拿出手机查《诗经》句子,有人试着自己编,气氛热烈又轻松。白墨也过来凑热闹,接了一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引得大家一阵欢呼;贺花则接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不符合《诗经》主题,却因为气势十足,被尤龙加了 “最有气势奖”。
“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该进行最后一个环节了!” 尤龙拍了拍手,让大家安静下来,“之前我写了一首原创诗词《赋》,现在想邀请大家一起朗诵,就当是给这次灯会收尾。” 他拿出打印好的诗词稿,分发给在场的同学,“大家不用紧张,跟着我一起念就好,声音大一点,让月光和灯笼都听听咱们的声音!”
同学们纷纷拿起诗词稿,月光落在纸上,照亮了上面的句子。尤龙站在扶苏树下,清了清嗓子,率先念道:“木铎响于野,风过蒹葭白。” 大家跟着念了起来,声音起初有些零散,但渐渐变得整齐。“采采卷耳草,遗我故人怀。”“赋之于心,吟之于口,方知《诗经》之美。”“三千年岁月,藏于字句间,待君缓缓来。”
朗诵声在空地上回荡,与灯笼的暖光、月光的温柔交织在一起。苏松站在人群中,手里还拿着笔记本,却忘了记录,只是跟着大家一起念。他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闭着眼睛,神情专注;有的轻轻摇晃着身体,跟着节奏;还有的互相看着,眼里满是笑意。这一刻,没有了平时的学业压力,没有了陌生人之间的拘谨,只有诗词带来的共鸣,像一股暖流,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朗诵结束后,现场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刚才的朗诵,有人说 “最后一句‘待君缓缓来’太有感觉了”,有人说 “原来一起念诗这么有意思”。那个之前在 “诗经品读区” 问《桃夭》的女生,拉着白墨的手说:“我以前觉得《诗经》特别难,今天才发现,原来里面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以后我也要好好读《诗经》。”
灯会渐渐接近尾声,同学们开始帮忙收拾场地。有人把灯笼摘下来,小心地叠好;有人把汉服叠整齐,放回箱子里;有人把没做完的手工艺品带回家,说要继续做完。苏松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空白处,他写下了今天的感受:“月光下的朗诵,比任何文字都动人。原来传统文化不是放在书里的标本,而是能让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共鸣的美好。”
白墨走到苏松身边,看着他笔记本上的字,笑着说:“这次活动比我想象中还要成功。刚才班长跟我说,好多同学都问下次诗社活动什么时候举办呢。” 苏松抬起头,看向扶苏树,月光依旧温柔,枝丫间的灯串还在闪烁。“会有很多次的。” 他轻声说,“我们可以办‘诗经里的植物’主题活动,带大家去校园里找芦苇、车前草;可以办‘诗经故事会’,让大家分享诗里的故事。”
贺花和尤龙也走了过来,四个人站在扶苏树下,看着渐渐散去的同学,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其实一开始我还担心没人来呢。” 贺花笑着说,“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都是因为咱们准备得充分啊。” 尤龙说,“苏松的资料、白墨的书籍、你的汉服,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月光洒在四个人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松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灯会的点滴 —— 同学们的笑容、接龙的诗句、朗诵的声音。这些记录,就像一颗颗星星,点缀在高三紧张的时光里,明亮又温暖。他知道,这场月光下的诗词共鸣,不仅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诗经》,也让扶苏诗社有了更坚定的方向。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诗词的美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