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午后,阳光带着夏末最后的燥热,洒在学校的操场上。林晓、苏松和白墨站在操场边缘的香樟树下,看着不远处嬉笑打闹的学生,脸上都带着几分无奈。连续三天,他们都在寻找诗社未来的固定活动地点,从操场旁的器材室到教学楼一层的空教室,要么空间太小,要么人流量太大,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操场附近确实不行,” 林晓擦了擦额角的汗,目光扫过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每次我们想讨论活动方案,都得扯着嗓子说话,而且人来人往的,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整理资料。”
苏松翻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几天来考察过的地点:“器材室空间太小,只能放下一张桌子,根本容不下咱们诗社的人;一层空教室虽然大,但经常有其他班级借用,而且靠近走廊,脚步声、说话声特别吵,不适合做需要安静的活动,比如《诗经》品读、手工制作。”
白墨抱着那本常带在身边的《诗经》,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忽然开口:“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一定非要在操场附近或者教学楼的低楼层找。之前我路过旧教学楼的时候,发现那里人很少,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旧教学楼?” 林晓愣了一下,“就是那栋快要翻新的老楼吗?我听说里面很多教室都空着,就是不知道环境怎么样。”
“去看看就知道了。” 白墨率先迈步,“旧教学楼虽然有点旧,但胜在安静,而且那种老建筑的氛围,说不定还能和《诗经》的传统文化感契合。”
三人沿着操场旁的小路,朝着旧教学楼的方向走去。旧教学楼位于学校的西北角,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窗户上的玻璃有的已经换成了新的,但仍保留着老式木框,透着一股复古的韵味。走进教学楼,楼道里静悄悄的,只有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灰尘和木质的气息。
“这里比想象中干净多了。” 苏松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楼道里没有堆积的杂物,墙壁虽然有些斑驳,但很整洁。”
白墨沿着楼梯慢慢往上走,目光在各个教室的门上扫过。一楼和二楼的教室大多挂着 “待维修” 的牌子,里面空荡荡的;走到三楼时,她忽然停在一间教室前 —— 这间教室的门没有完全关严,留着一条缝隙,里面似乎传来微弱的风声。
“我们看看这间。” 白墨轻轻推开教室门,一股夹杂着草木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这间教室比其他教室小一些,大约只有普通教室的三分之二大,靠窗的位置有一个小小的窗台,上面摆着几盆不知名的小草,显然有人偶尔会来打理。教室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前几届学生留下的涂鸦,有简单的笑脸,还有几句用粉笔写的诗句,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出 “蒹葭苍苍” 的字样。
“这里也太合适了吧!” 林晓忍不住感叹,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是一片小小的绿化带,种着几棵桂花树,风吹过,带来阵阵桂花香,“空间大小正合适,咱们诗社十多个人在这里活动完全没问题;而且特别安静,听不到外面的吵闹声,只有风声和桂花香。”
苏松走到教室中央,用脚步丈量了一下空间:“这里可以放一张长桌,供大家讨论、做手工;靠窗的位置可以摆两个书架,放《诗经》相关的书籍和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墙角还能放一个收纳柜,存放活动道具,比如汉服模型、诗词卡片之类的。”
白墨走到窗台边,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小草:“你们看,这里还有人留下的小草,说明之前有人来过这里,而且很爱惜环境。我们把这里作为诗社的秘密基地,既不会打扰到别人,也能享受这份安静。”
三人越看越满意,立刻开始规划起来。林晓负责记录需要添置的物品,比如长桌、书架、收纳柜、台灯;苏松则测量教室的尺寸,确保购买的家具能刚好放进教室;白墨则开始构思如何装饰教室,比如在墙上挂一些《诗经》里的诗句条幅,在窗台摆放更多的绿植,让这里更有文化氛围。
当天晚上,诗社的所有人都聚集在临时活动室,林晓、苏松和白墨把找到旧教学楼教室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并展示了拍的照片。
“这个地方也太赞了吧!” 尤龙看着照片,眼睛一亮,“安静又有氛围,比之前找的地方好多了。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小型图书馆,专门放置《诗经》相关的书籍。”
他从书包里掏出几本书,有《诗经译注》《诗经鉴赏辞典》,还有几本带有插图的《诗经》绘本:“我家里有很多关于《诗经》的书,之前一直没地方放,正好可以捐给诗社图书馆。咱们还可以发动其他成员,把自己家里闲置的《诗经》相关书籍带来,或者一起凑钱购买一些新的书籍,比如《诗经植物图鉴》《诗经与古代生活》之类的,丰富图书馆的藏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