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这么想的。” 苏松笑了,“以后每一次诗社活动,每一个重要的瞬间,我都想记下来。等高考结束,我们把这本书打印出来,每个人发一本,作为高三的纪念。”
白墨举起手里的《诗经》批注本,笑着说:“那我也要加入‘创作计划’!我打算从这周开始,写一本《诗经》批注本,把自己对每篇诗的理解、查到的背景资料,还有从活动中得到的感悟,都记录下来。比如《关雎》,之前我只知道它是爱情诗,后来听你讲《巷口的白梅》,才明白它里面的‘等待’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 有年轻人的羞涩,也有老人的牵挂。我想把这些‘新发现’都写进批注本里,以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她翻开批注本的第一页,上面已经写好了计划:“第一章:《周南?关雎》—— 关于‘等待’的多重解读。分为三个部分:原文与译注、文化背景(周代贵族的爱情观)、现代感悟(从‘巷口的白梅’谈《关雎》的情感共鸣)。之后每篇诗都按这个结构来写,争取在毕业前完成‘风’部分的批注。”
苏松看着批注本上的计划,忍不住赞叹:“这个结构太清晰了!既有传统文化的解读,又有现代的感悟,比单纯的‘译注’更有意义。以后我们可以把你的批注本和我的‘人物志’结合起来 —— 我的书记录‘人’的故事,你的书解读‘诗’的内涵,两者互补,就是我们高三和《诗经》最完整的回忆。”
“这个主意好!” 白墨立刻点头,“比如你在‘人物志’里写尤龙分享《蒹葭》的感悟,我就在批注本里补充《蒹葭》的创作背景、‘伊人’的象征意义,再结合尤龙的分享,写一段‘现代视角下的《蒹葭》’。这样一来,我们的‘创作计划’就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像《诗经》里的‘风’和‘雅’,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图景。”
两人越聊越兴奋,开始规划未来的 “创作合作”—— 苏松在 “人物志” 里记录成员分享的故事和感悟,白墨在批注本里对应补充相关《诗经》篇目的解读;每完成一章,他们就互相交换阅读,提出修改建议;毕业前,将两本书整理成合集,命名为《扶苏诗社:高三与〈诗经〉的相遇》,作为诗社的 “文化成果”,留给学校图书馆或下一届的学弟学妹。
“对了,我们可以邀请其他成员也加入进来!” 苏松忽然想到,“比如贺花,可以让她写一本《诗经?汉服设计手账》,把她设计汉服时的灵感、用到的《诗经》元素都记录下来;尤龙可以写《〈诗经〉创作集》,收录他写的《赋》和其他原创诗词,再加上创作思路;宋子充可以整理《诗社活动纪实》,把每次活动的流程、反馈、照片都汇编成册。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套‘扶苏诗社文化系列’,多有意义!”
白墨眼睛一亮:“这个计划太完美了!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记录下诗社的不同侧面。以后提到扶苏诗社,我们不只有回忆,还有实实在在的‘作品’,能让更多人看到,高三的时光里,除了考试和分数,还有这么多关于文化和热爱的故事。”
阳光渐渐移到了书桌中央,照亮了两本摊开的笔记本 —— 一本是苏松的《高三?人物志》,上面写满了活动的细节和人物的故事;一本是白墨的《诗经》批注本,上面列着清晰的计划和对未来的期待。两本书的封面,都画着小小的扶苏树,在阳光下仿佛也有了生命力。
苏松看着白墨认真讨论计划的样子,忽然觉得,高三的生活虽然忙碌,却因为诗社、因为《诗经》、因为身边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变得格外充实。他拿起钢笔,在《高三?人物志》的第一章结尾写下:“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日记’,而是一群年轻人在高三时光里,与《诗经》相遇、与彼此相知的故事。我们记录的,不只是活动的经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青春的珍视,对‘纯粹’的坚守。而这本‘人物志’的开篇,只是一个开始 —— 未来,还有更多关于‘人’与‘诗’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书写……”
白墨也在自己的批注本上写下:“《诗经》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与我们的生活对话的‘朋友’。这本批注本,是我与‘朋友’的对话记录,也是我与诗社伙伴们的思想共鸣。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让更多人明白,传统文化从未远去,它藏在我们的故事里,藏在我们的感悟里,藏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古老诗句的瞬间里……”
两人相视一笑,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收好。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诗经》里的诗句,温柔地落在书页上,也落在他们对未来的期待里。苏松知道,他的《高三?人物志》会继续写下去,白墨的《诗经》批注本也会慢慢丰富,而扶苏诗社的故事,还有更多精彩的篇章,在等待着他们去开启。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