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 尤龙立刻附和,“比如下次活动选《蒹葭》,大家可以提前查资料,写下自己对‘伊人’的理解 —— 有人觉得是‘理想’,有人觉得是‘思念的人’,还有人觉得是‘未完成的遗憾’,然后一起分享,肯定能碰撞出很多想法。”
宋子充也点头:“还可以搞‘批注接龙’!比如一个人先写对某句诗的批注,其他人在后面补充自己的理解,最后整理成‘诗社集体批注本’,既有个人观点,又有集体智慧,比一个人写批注更有意义。”
白墨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其实我一开始写批注,只是想整理自己的思路,没想到能引发这么多讨论。如果大家喜欢,我们可以把‘深度批注交流’定为诗社的固定活动,每月选两篇诗,大家提前准备批注,活动时一起分享。我还可以把我的批注本放在社团图书馆,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在上面补充自己的想法。”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还想在批注里加入‘互动环节’,比如在每篇诗的结尾,写下一个‘思考题’——‘你觉得《关雎》里的 “君子”,放在现在会是怎样的人?’‘如果让你用现代诗改写《桃夭》,你会怎么写?’,这样大家在看批注时,也能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的观点。”
“这个主意太好了!” 贺花立刻说道,“我之前总觉得‘批注’是‘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现在才发现,批注也可以是‘朋友间的交流’。你的‘思考题’,就像在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觉得自己也是‘解读《诗经》的一员’,而不是‘听众’。”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批注本上,把不同颜色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大家还在围绕着《诗经》的批注讨论,从 “如何查资料” 聊到 “如何写好批注”,从 “经典诗句的解读” 谈到 “现代创作的灵感”,空气中满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苏松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想起自己《高三?人物志》里的内容 —— 他之前记录了诗社第一次活动的 “热闹”,而今天的 “深度交流”,则是另一种珍贵的 “温度”。这种温度,不是欢声笑语的热烈,而是思想共鸣的沉静,是大家为了理解一首诗、一段文化,而愿意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的专注。
“我要把今天的交流写进‘人物志’里。” 苏松小声对自己说,“标题就叫‘一本批注本引发的对话’,记录下我们对《诗经》的理解,对文化的热爱,还有这份在高三忙碌时光里,依然愿意为‘深度’停留的坚持。”
白墨似乎察觉到了苏松的想法,笑着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整理的《诗经》批注方法,包括‘查背景资料的渠道’‘分析语言特色的角度’‘写个人感悟的思路’,你可以把它附在‘人物志’里,说不定以后有人看到,也会想试着解读《诗经》呢。”
苏松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清秀工整,还画了一个小小的扶苏树图案。他抬头看向白墨,又看向围坐在一起讨论的伙伴们,心里忽然明白,白墨的《诗经》批注,不只是一本 “解读手册”,更是一座 “桥梁”—— 连接了古老的诗句与现代的生活,连接了个体的思考与集体的共鸣,也连接了每个人心中对文化、对美好、对 “深度” 的向往。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秘密基地的灯却依旧明亮。大家收拾东西时,还在小声讨论着下次批注交流的内容 —— 有人说要查《蒹葭》的地理背景,有人说要试着用现代诗改写《关雎》,还有人说要做一份 “《诗经》植物图鉴”,配合批注一起分享。
苏松看着手里的纸条和白墨的批注本,忽然觉得,高三的时光里,除了考试卷上的分数,还有这样一些 “无用却珍贵” 的东西 —— 一本写满批注的书,一场关于诗句的讨论,一群愿意一起探索文化的伙伴。而这些东西,会像白墨批注本里的文字一样,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沉淀成最珍贵的回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明亮的 “光”。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