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沟通成功的当晚,苏松坐在书桌前,打开了笔记本电脑。窗外的月光透过薄纱窗帘,在屏幕上投下淡淡的光影,她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从尤龙面临辍学危机,到诗社成员齐心协力帮扶,再到如今尤龙父母松口、助学政策落地,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像电影画面般在她脑海里一一闪过,她决定将这一切整理成一篇报道,记录下这段充满温暖与坚持的时光。
报道的标题,苏松斟酌了很久,最终定为《春日里的微光:记尤龙与诗社的成长之路》。开篇她没有直接切入事件,而是从诗社第一次发现尤龙的异常写起:“第一次注意到尤龙的不对劲,是在二月初的诗社活动上。往常总是积极分享《诗经》感悟的她,那天却坐在角落,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数学试卷,眼神里满是失落。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她模拟考后的第三天,父亲已经第三次跟她提起辍学打工的事……”
文字里,苏松细致地记录了尤龙最初的挣扎:“她曾在秘密花园的石桌上,一边整理《诗经》笔记,一边跟我说‘读《凯风》时总想起爸妈的辛苦,或许我真的该去打工’;也曾在深夜的微信里,发来一句‘数学题好难,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读书’,后面跟着一个疲惫的表情。那些藏在坚强背后的脆弱,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帮她的决心。”
接着,她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诗社成员们的帮扶过程。提到贺花发起的签名活动时,她写道:“贺花拿着那块画满蒹葭纹样的签名布,在教室里奔走的身影,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她站在讲台上,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格外坚定,当看到同学们纷纷围上来签名,写下‘尤龙加油’的字样时,她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那块最终布满密密麻麻名字的棉布,不仅是对尤龙的支持,更是整个班级温暖的见证。”
写到宋子都为尤龙争取助学政策时,苏松特意加入了自己偶然看到的细节:“有一次午休,我在教务处门口看到宋子都,她手里拿着厚厚的申请材料,额头上还沾着细密的汗珠。后来才知道,为了帮尤龙办理家庭收入证明,她中午特意跑了一趟社区,因为工作人员要求本人确认,她又急急忙忙联系尤龙爸爸视频沟通,回到学校时,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她总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可正是这些‘小事’,一点点为尤龙铺就了通往希望的道路。”
对于白墨的努力,苏松更是毫不吝啬笔墨:“白墨的书桌里,有一本专门为尤龙准备的‘学习跟踪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尤龙每次小测的成绩、错题类型,甚至还有她每天的学习时长。为了帮尤龙补英语,她整理了近三年的英语高频词汇,还特意标注了易错点;第二次与尤龙父母沟通前,她熬夜修改了五版帮扶计划,只为让家长更直观地看到我们的用心。她说‘尤龙就像《蒹葭》里追寻理想的人,我们要做她身边的微光,帮她照亮前路’,而她也确实做到了。”
在描述尤龙的成长时,苏松的文字里满是欣慰:“从数学 58 分到 75 分,从英语单词记不住到能流畅背诵短文,尤龙的每一点进步,都藏在无数个努力的日夜里。她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背单词,课间追着宋子都问数学题,晚上回家后还会坚持整理《诗经》笔记。有一次诗社活动,她分享对《小雅?鹿鸣》的解读,结合古代礼仪,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连老师都忍不住点头称赞。那个曾经眼神迷茫的少年,如今眼里重新有了光。”
报道的结尾,苏松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段时间,我们见证了尤龙的成长,也收获了彼此的温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诗经》里的行者,在追寻理想的路上难免遇到坎坷,但只要身边有并肩同行的伙伴,有不放弃的决心,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微光。尤龙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陪伴也不会停止,因为我们相信,春日里的这束微光,终会汇聚成照亮未来的光芒。”
写完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天已经蒙蒙亮。苏松通读全文,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她将报道发到诗社的群组里,附上一句:“记录下这段时光,送给尤龙,也送给每一个为她努力过的我们。”
没过多久,群里就热闹起来。贺花率先回复:“读完眼泪都快出来了,想起我们一起准备签名布、组织义卖的日子,真的很感慨。尤龙能有现在的结果,太不容易了!” 后面跟着一个感动的表情。
宋子都也留言:“苏松,你把细节写得太真实了,看到你写我跑社区那段,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一起走了这么远。接下来,我们还要陪尤龙参加鼓励会,看着她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
白墨则写道:“文字里的每一个片段,都像在回放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尤龙的成长,是对我们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明天我要把这篇报道打印出来,带给尤龙看看,让她知道自己有多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