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雍正六年的深秋,天高得晃眼。
紫禁城的琉璃瓦吸饱了阳光,一片片都像是烧融的金子,乾清宫前的九龙御道干净得能照出人影。
这两年,前朝被皇帝用铁腕收拾得服服帖帖。
一场接一场的抄家拿人,刮下来的银子流水似的淌进了国库,填了新法的窟窿,也堵住了西北的狼烟。
策妄阿拉布坦到底没闹腾起来,新修的灰墙堡垒硬得硌牙,把他那点野心生生摁了回去。
龙椅上那位,眼神比刚登基时更深沉了,前朝的权柄,早被他攥得死紧。
后宫在皇后瓜尔佳·馨妤手里,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
底下不是没暗流,只是翻不起大浪。
这份表面太平,总算为那件大事腾出了地方。
真正让雍正和馨妤能狠下心拍板的,是他们的儿子——弘曦。
十八岁的弘曦,身量拔高了,眉眼间揉合了父母的优点,清俊里透着一股子沉静。
这些年灵泉水没白喝,心血没白费,少年人身上的温润玉质已显。
书读得通透,历朝兴替的关窍在他嘴里掰扯得明白,连张廷玉、蒋廷锡那些老臣在书房论政时,听他几句,捻须点头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皇帝批折子,常让他在旁边听着。
再繁杂的奏报,弘曦总能三言两语揪住要害,拿的主意既有章法,又透着人情味儿。
雍正私下对馨妤叹过:“弘曦……比朕当年强。”
骑射功夫也没落下,八旗子弟堆里也是拔尖的。
待人接物更是周全,对上恭敬,对下宽和,连怡亲王胤祥、张廷玉他们提起来,也多是好话。
毓庆宫的新主是谁,宫里宫外,彼此心知肚明。
大朝会这日,太和殿里静得落针可闻。
龙椅上的雍正目光扫过百官,最后落在身侧侍立的弘曦身上。声音沉甸甸地砸在大殿上:
“朕登基以来,夙夜忧劳,唯恐有负先帝。赖祖宗保佑,赖众卿协力,社稷稍安,新政初立。”
他顿了一下,那目光更深了。
“然,国本关乎社稷千秋。诸皇子中,皇四子弘曦,乃皇后嫡出,天资粹美,仁孝天成。其学贯古今,明达政务;弓马娴熟,允文允武;秉性宽仁,众望所归。朕亲加训诲,深知其德才足以承继大统,抚驭万民!”
声音陡然拔高,斩钉截铁:
“为固国本,安社稷,慰民心,朕决意,册立皇四子弘曦为皇太子!”
“太子”二字像道炸雷,震得人耳膜嗡嗡响。
虽有准备,亲耳听见,分量还是砸得人心头发颤。
短暂的死寂后,张廷玉第一个抢步出列,声音洪亮得有些发颤:
“皇上圣明!四阿哥天纵英明,仁德贤能,实乃天赐我大清之储君!臣等为皇上贺!为社稷贺!”
怡亲王胤祥、蒋廷锡等一干心腹紧跟着附议,声浪叠起。
角落里,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亲王颤巍巍蹭出来,声音带着迟滞:
皇上……立嫡立长……自是祖训……可太子……终究年轻,是不是……再……” 话没说完,意思到了。
雍正的眼风刀子似的扫过去,没等他说完就冷冷截断:
“历练?弘曦在朕身边听政三年,见识决断,岂是寻常历练能得?朕意已决!不必再言!”
那股子不容置疑的威压猛地压下来,老亲王脸一白,嘴唇哆嗦着退了回去。
零星的杂音,在皇帝的冷脸、弘曦实实在在的份量,以及大多数朝臣(得了新政好处的、本就敬畏皇权的)齐声附和下,彻底没了声息。
储位,定了。
吉日到了,册封大典在太和殿前铺开,排场之大,只比皇帝登基略逊一筹。
广场上旌旗密布,仪仗森严。百官、宗室、命妇,乌泱泱一片,屏息凝神。
十八岁的弘曦,一身明黄九龙太子袍,朝冠映着秋阳,身板挺得笔直,一步步踏上丹陛。
阳光落在他年轻的脸上,眼神清亮而笃定,周身散发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气度。
御座之上,雍正与馨妤身着最隆重的朝服。
馨妤头上的九凤冠,东珠流苏垂落,光晕流转,衬得她容颜绝丽,威仪天成。
她的目光紧紧黏在儿子身上,喉间忽然有些发紧。
礼部尚书的声音洪亮地宣读着册文,字字千钧。
接着,在庄重的礼乐声里,弘曦在御座前深深跪倒,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稳稳接过了那象征储君的金册与宝玺。
一刻,偌大的广场静得只剩下风吹旗角和悠扬的礼乐。
“儿臣弘曦,叩谢皇阿玛、皇额娘天恩!定当恪守臣节,勤勉修德,不负皇阿玛重托,不负天下万民之望!” 弘曦清朗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了每个角落。
礼毕,弘曦起身,立于御阶最高处,缓缓转身,面向脚下如林的臣属。
“臣等叩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如同潮水般拍打着宫墙!
雍正脸上不动声色,眼底深处却泄出一丝难以言喻的慰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黎姿的快穿奇遇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黎姿的快穿奇遇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