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行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苏晚的艺术生命。回到巴黎后,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生根》系列的创作,目标明确——她要带着最成熟、最具冲击力的作品,去敲开香港“棱镜艺术空间”的大门,乃至更广阔的世界。
与香港李先生的邮件沟通专业而高效。对方没有给出任何空头承诺,而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期待,包括作品数量、主题深化方向,甚至对布展理念也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这种纯粹专业层面的碰撞,让苏晚感到兴奋。她常常在画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沉浸在色彩与构图的世界里。
陈哲将她的努力看在眼里。他依旧提供着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但明显感觉到苏晚的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有时甚至会让他产生一丝微妙的、追赶不上的失落感。他试图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创作,但往往只能停留在“这个颜色很好看”、“这个构图很特别”的层面,无法进行苏晚与李先生邮件里那种刀锋般精准的专业对话。
一次周末,陈哲本想安排一次短途旅行放松一下,却看到苏晚对着一幅几乎完成的画作皱眉沉思,显然遇到了难题。
“怎么了?哪里不满意吗?”陈哲走近,轻声问。
苏晚叹了口气,指着画面一角:“这里的肌理处理,总觉得不够有力,表达不出那种破土而出的挣扎感。李先生上次邮件提到可以参考某种混合媒介的技法,我试了几种,效果都不太理想。”
陈哲看着那一片浓重而复杂的色块,努力想理解所谓的“挣扎感”和“不够有力”,但最终还是徒劳。他只能拍拍她的肩膀,温和地建议:“别太钻牛角尖,放松一下也许就有新思路了。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苏晚摇了摇头,眼神依旧焦着在画布上:“不行,就差这一点了,我得再想想。”
陈哲沉默了一下,默默地去厨房给她泡了杯参茶。他支持她的梦想,但偶尔也会怀念之前那个更多依赖他、会和他一起规划周末出游的苏晚。他知道这种想法很自私,于是努力压下那丝不适,告诉自己这是她成长的必然。
几天后,苏晚收到一个来自基金会的快递,里面是几本最新一期的国际顶尖艺术期刊,以及一份某知名艺术材料实验室的内部技术简报。简报中,恰好详细介绍了几种新型混合媒介的应用案例和效果分析,其中一种技法完美契合了她正在尝试的方向。
没有附言,没有额外说明。就像一份定时投递的专业养分。
苏晚拿着那份简报,站在原地良久。最终,她深吸一口气,没有像以前那样感到心绪复杂,而是平静地走到画架前,按照上面的提示再次尝试起来。
这一次,效果显着。那种粗粝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质感终于被她捕捉到了。
她看着成功的画面,露出了释然而又坚定的笑容。她不再去纠结这份帮助的来源,她只知道自己抓住了它,并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技巧解决了问题。这就够了。
她的艺术之路,注定不会只有凡·高的孤独疯狂,也会有提香时代赞助人的支持。重要的是,她自己是执笔的那个人。
随着作品逐渐完善,苏晚开始需要频繁往返于巴黎和香港之间。与“棱镜”的合作进入了实质阶段,需要当面沟通细节、勘察场地、会见团队。
陈哲一开始尽量调整工作时间陪她一起去,但频繁的长途飞行和时差转换让他疲惫不堪,而且苏晚往往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完全投入,他常常只能独自在酒店等待。几次之后,陈哲无奈地表示,他可能无法次次陪同,工作实在排不开。
苏晚表示理解。她甚至觉得,独自应对这些跨国事务,虽然辛苦,却让她有一种全方位的成长和掌控感。她学会了如何独自拖着样品箱穿梭在国际机场,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策展人、布展师沟通,甚至在谈判桌上,也能越来越沉稳地为自己争取权益。
她在巴黎和香港之间架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梁。巴黎是家和创作的根基,香港是事业起飞的新跑道。她忙碌地穿梭其间,虽然疲惫,但眼神越来越亮,气场也越来越沉稳强大。
陈哲留在巴黎的时间变多了。他负责照顾好念安,打理好家,让苏晚没有后顾之忧。他会在苏晚每次出差回来时,准备好她喜欢的家常菜,听她兴奋地讲述香港的见闻和进展。他为她高兴,但也隐隐感到,两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距离——不是情感上的疏远,而是生活节奏和关注焦点上的差异。他的世界依旧围绕着律师事务所、公寓和巴黎的日常,而她的视野,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一次苏晚从香港回来,带给他一块昂贵的腕表作为礼物。
陈哲看着那精致的表盒,心情有些复杂:“晚晚,其实不用买这么贵重的东西。”他知道苏晚现在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毕竟起步不久。
苏晚却笑着帮他戴上:“没关系,现在我能负担得起。谢谢你一直这么支持我,陈哲。没有你稳住大后方,我不敢这么拼。”她说的是真心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霸道魏友泉狠狠爱请大家收藏:(m.zjsw.org)霸道魏友泉狠狠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