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成功为苏晚打开了通往世界顶级艺术舞台的大门。几个月后,一个更具震撼力的机会降临——纽约一家极具影响力的老牌画廊,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向她发出了个展邀请。这已不仅是认可,更是将她置于全球当代艺术最前沿的聚光灯下。
这一次,连格伦伯格基金会都显得格外郑重。负责与她对接的专员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兴奋:“苏小姐,佩斯的邀请意味着什么,您应该清楚。这将是您职业生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基金会将全力支持,调配最顶级的资源配合您。”
苏晚握着电话,手心微微出汗。纽约,佩斯……这曾是她在蒙马特高地的小公寓里,连想都不敢想的名字。狂喜之后,是巨大的压力。佩斯的展览标准、学术要求和市场期望,远非香港“棱镜”可比。她需要创作一个全新的、更具突破性的系列,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站稳脚跟。
她将自己关在画室里,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与挣扎。这一次,她试图超越《生根》系列的文化身份探索,转向更普世、也更尖锐的议题——科技迭代下的人性异化与情感维系。她尝试使用更综合的材料,甚至开始构思结合动态影像的装置艺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陈哲看着她废寝忘食,甚至比准备香港个展时更加拼命,眼中充满了担忧。他尝试与她沟通,但苏晚满脑子都是复杂的艺术概念和技术难题,开口闭口便是“算法伦理”、“数字痕迹”、“实体与虚体的边界”,这些词汇对陈哲来说如同天书。
“晚晚,你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下,你这样身体会垮掉的。”一天晚上,陈哲终于忍不住,拿走她手中的炭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
苏晚正处于灵感迸发与自我怀疑的胶着状态,被打断后有些烦躁:“陈哲,我知道你担心我,但我现在没时间休息!这个系列太难了,我找不到那个突破口!”
“找不到就慢慢找!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看你现在,眼里只有画布,还有这个家吗?还有念安吗?”陈哲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泄露出来。他感到无力,他无法进入她的世界,也无法将她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苏晚愣住了,看着陈哲因为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这是他们在一起以来,他第一次用这样的语气对她说话。她感到委屈,也感到一种被误解的愤怒:“我怎么没有这个家了?我这么拼命,不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念安的将来吗?”
“将来?什么样的将来需要你像个机器一样连轴转,需要你完全忽略身边人的感受?”陈哲脱口而出,话一出口,他自己也愣住了,脸上掠过一丝后悔。
画室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那句“忽略身边人的感受”像一根针,扎破了两人之间那层努力维持的温情面纱。苏晚看着陈哲,突然觉得他有些陌生。她一直以为他是最理解、最支持她的人,原来在他心里,她的奋斗成了一种“忽略”?
“陈哲,”苏晚的声音冷了下来,“我以为你懂我。”
“我努力在懂!”陈哲挫败地抹了把脸,“但我跟不上,晚晚,我真的跟不上!你的世界变得太快,太大了!我每天面对的是案卷、客户、还有等着妈妈回家的念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聊那些……那些我完全不懂的东西!”
这次争吵没有结果,两人不欢而散。虽然第二天陈哲道了歉,苏晚也表示理解他的担心,但那道裂痕已经出现,细微却清晰。
就在苏晚为纽约新系列焦头烂额之际,格伦伯格基金会转来一封邮件,发件方是“魏氏集团战略投资部”。邮件内容非常正式,提出魏氏集团旗下新成立的文化科技基金,有意向赞助具有前瞻性的艺术与科技跨界项目,询问苏晚正在筹备的纽约个展新系列是否愿意纳入其考察范围,并附上了一份详尽的基金介绍和合作框架草案。
邮件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私人痕迹。但苏晚知道,这绝不是巧合。魏友泉再次出现了,以一种更宏大、更契合她当下探索方向的方式。他没有直接联系她,而是通过一个看似完全商业化的渠道,提供了一个她几乎无法拒绝的、能极大解决她目前技术瓶颈和资金压力的可能性。
她内心极度挣扎。接受,意味着可能再次与那个男人产生交集,哪怕只是商业层面的,这违背了她想要彻底划清界限的决心。拒绝,则可能让她失去一个攻克新系列难题的关键助力,甚至影响纽约个展的成败。
与此同时,基金会为她安排的纽约策展顾问团队中也出现了一个新面孔——亚历克斯·陈(Alex Chen),一位美籍华裔独立策展人,年仅三十岁,却已在纽约艺术圈崭露头角,以思维敏锐、善于挖掘新锐艺术家和挑战传统策展模式着称。
亚历克斯与苏晚的第一次视频会议就火花四溅。他没有客套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对苏晚混乱的初期构想提出了极其尖锐却又一针见血的批评,同时给出了数条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他的思路天马行空,却又逻辑严密,恰好弥补了苏晚在大型装置和跨媒介表达上的经验不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霸道魏友泉狠狠爱请大家收藏:(m.zjsw.org)霸道魏友泉狠狠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