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憨厚的诸葛瑾,竟有如此深谋远虑。
都说人不可貌相,诸葛氏子弟尤甚!
这厢李术尚未表态,他已谋划到平定叛乱后的战略布局。
诸葛瑾尚且如此,其弟诸葛亮又当如何?
看来得设法将诸葛亮从荆州招揽过来。
孙权为何重用张昭与张纮?
关键在于他们不仅才能出众,更是外来之士!
这两位张姓大臣虽同出徐州,张昭来自彭城,张纮出身广陵,却与吴郡四大姓中的张氏毫无亲属关系。
孙氏主政时,必须权衡本土豪族的牵制作用。以孙权为例,其执政生涯充分展现了江东世族的强大实力。即便深谙权术如孙权,最终仍被地方豪族逐步架空权柄——众人表面尊称,待曹军南下时,却公然集体劝降。
对比袁绍南征时曹操阵营:可有人敢劝曹操归降?若有,必遭立斩!孙权虽怀杀心却不敢动手,因早年过度倚重江东世族,终成尾大难掉之势。
类似困局亦见于刘表。所谓单骑定荆州的英名背后,实因缺乏嫡系武装,不得不借助襄阳蔡氏、蒯氏之力。待荆州平定,军政大权尽落两家之手,连江夏黄祖也阳奉阴违。
孙澎的起点优于刘表,其兄孙策为其留存了乱世最重要的资本——一支劲旅,但也留下部曲制这个 ** 剑。该制度自孙策借兵袁术时形成,将领按品级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每逢战事便借机扩编。这种制度在孙策开拓江东时成效显着,却为后续统治埋下隐患。
部曲制的优势在于将领能牢牢掌控麾下士兵,这种紧密的主从关系使部队在小规模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将士上下一心,往往能发挥超常的战斗力。
但这种特殊制度同样存在致命缺陷——将领与士兵的羁绊过于深厚。以孙权时期为例,当江东政权逐渐扩张后,孙策留下的部曲制在大规模作战时弊端尽显。特别是随着程普、黄盖等老将相继离世,新一代将领执掌兵权后,问题愈发严重。
面对大规模战役时,年轻将领往往为保全嫡系部队而消极避战,不愿全力死战。孙权曾试图通过战后补充兵员来制衡,结果适得其反:将领们拥兵自重时君主难以制裁,而部队损耗过大时又面临被收编的风险。这种畸形关系在合肥之战时彻底爆发:即便孙权亲临督战,当张辽率八百精兵突袭时,十万吴军竟因各部争相保存实力而溃不成军。
夷陵之战中,陆逊深谙部曲制弊端,主动采取诱敌深入之策。江东诸将表面质疑主帅,实则争先恐后后撤。待蜀军长驱直入、骄纵轻敌之际,陆逊终于抓住战机以火攻破敌。这正体现了东吴军队的特点:逆风作战时畏首畏尾,顺风进攻时却势如破竹。
江东第四任都督陆逊,仅凭这一战便赢得全境将士的敬服,人人皆赞其才。
倘若孙权真能牢牢掌握兵权,又怎会落得孙十万这般贻笑大方的绰号?
眼下最令孙澎焦灼的,正是江东沿袭已久的部曲私兵制。
若再过数年,诸将皆视私兵为常态——
等待孙澎的终将是军令难行、江东战力崩坏的危局。
要将军权真正收归掌中,关键在于二字:
筹饷!
有充足的财源,孙澎便可自募新军;
有雄厚的资财,便能令将士明晓粮饷之源、效忠之主;
有足够的钱帛,面对世家大族时自可挺直腰杆;
更可用金银撬动与邻邦的睦邻之交。
至于生财之道?
孙澎胸中已有韬略,只待审慎推行。此事关乎江东全局,不容丝毫差池。
时局仍如雾里看花,但凡风吹草动,孙府总是最先知情。
每日清晨,张昭必携奏章前来议事。这位内政大家的施政手腕,甚至更胜诸葛——总能在世家底线边缘,为孙澎谋得最大利益。
孙策临终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果真是慧眼如炬。
破晓时分,西北驿道尘烟骤起。
当孙澎接到急报时,周瑜已率三千精甲抵近吴郡——以吊丧之名,行非常之事。
主公!近臣疾呼,周公瑾引兵而至,不可不防!
张昭不在意周瑜与孙策之间结拜的情谊,此刻他唯一效忠的对象只有孙澎。
张纮沉默不语,这些日子的共事让他明白,孙澎行事极有主见。
倘若孙澎对周瑜心存戒备,旁人再如何劝说也是徒劳。
反之,若孙澎充分信任周瑜,自己贸然进谏反倒显得居心叵测。
孙澎轻抚张昭的肩背:“子布所言极是。兄长临终虽有嘱托,内事交予张昭,外事托付周瑜,但兄长的 ** ,我始终未曾忘却。”
孙策因何身亡?
不过是自恃勇武招致祸端!
真正的智者,绝不将自己置于险境。
明知前路凶险仍一意孤行,若是寻常人尚可称作勇者,但身为一方之主如此行事,便是对追随者的背叛。
即便孙澎深知周瑜值得信赖,张昭的谏言也不无道理——身为主君,必须让臣下感受到安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孙策托孤,我截胡孙权基业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孙策托孤,我截胡孙权基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