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晨曦,如同一位守时的老朋友,准时透过别墅二楼主卧那厚重的遮光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金色的刻度线。生物钟早已精准校准的艾雅琳,在这熟悉的光感中自然醒来。周末的慵懒气息仿佛还缠绵在柔软的被窝里,但身体和精神却已经自觉地切换到了“学习模式”。
她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地躺了几秒钟,感受着周末充盈的能量在体内流动,像蓄满了池水的清潭,平静而深湛。身边,团团蜷缩成一个毛茸茸的雪球,小肚子随着呼吸轻轻起伏,睡得正香。艾雅琳轻轻摸了摸它温暖的背脊,嘴角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新的一周,开始了。
她利落地起床,拉开窗帘,秋日清晨那爽朗而明亮的景色瞬间涌入眼帘。天空是那种近乎透明的淡蓝色,几缕羽毛状的云丝悠然地漂浮着。庭院里的草木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朝阳下闪闪发光。空气清冽,带着一丝寒意,预示着今天是个需要添件外套的干爽天气。
她选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身份又不失个人风格的着装:一条修身版型的直筒牛仔裤,上身是一件柔软的米白色羊绒衫,外搭一件卡其色的休闲西装外套,脚上是一双舒适的低跟短靴。整体色调柔和雅致,既适合课堂的严肃氛围,又保留了艺术生的独特品味。
下楼准备早餐时,她特意检查了一下书包:打印好的论文安然躺在文件夹里,今天《中外美术史》的课本和笔记,还有《色彩构成》课可能需要用的简易颜料盒和速写本,一应俱全。这种万事俱备的感觉,让她对新一周的挑战充满了底气。
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清晨的街道上,凉爽的秋风拂过面颊,带着落叶和泥土的气息。校园渐渐热闹起来,抱着书本的学生们行色匆匆,自行车铃声、交谈声、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声音交织成一首熟悉的校园晨曲。她锁好车,走向美院大楼,步伐轻快而坚定。
在教学楼门口,果然看到了正在翘首以盼的林薇。她今天穿了一件亮黄色的卫衣,在略显萧瑟的秋日里格外醒目。
“琳琳!这里!”林薇挥舞着手臂,脸上是元气满满的笑容,“周末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想我?”
“想你想得差点没画完画。”艾雅琳笑着打趣道,迎上去,“看你这样子,周末充电充得够满的。”
“那必须的!走走走,占座去,听说刘教授今天要讲巴洛克,肯定精彩!”
两人说笑着走进熟悉的阶梯教室,依旧选了中间偏前的位置。同学们陆陆续续到来,教室里弥漫着周一早晨特有的、混合着些许倦怠和新奇期待的气氛。刘教授准时踏入教室,依旧是那般精神矍铄,西装马甲一丝不苟。他果然开始了关于巴洛克艺术的讲授,从贝尼尼动态夸张的雕塑,讲到伦勃朗戏剧性的光影,激情澎湃,引人入胜。艾雅琳和林薇都听得十分投入,笔记本上又增添了密密麻麻的新内容。
课间休息时,她们讨论着贝尼尼雕塑中那种几乎要破石而出的情感张力,林薇甚至夸张地模仿了一下《圣特雷莎的狂喜》中天使的表情,惹得艾雅琳忍俊不禁。
上午的课程在知识的汲取中飞快过去。午饭后,稍事休息,便迎来了下午的重头戏——《色彩构成》。这门课在美院的一间专业画室里进行。画室宽敞明亮,高大的窗户确保采光充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节油和颜料的气味,墙上挂着历届学生的优秀色彩作业,各种静物、石膏像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艺术氛围浓厚。
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姓陈,穿着颇具设计感的黑色连衣裙,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眼神犀利,语速很快,充满活力。
“同学们,上周我们重温了色彩的基础原理,这周开始,我们要玩点真格的了。”陈老师开门见山,在白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主题——“色彩的情感与象征”。
“色彩不仅仅是视觉元素,它是有温度、有重量、有性格,甚至是有声音的!”陈老师的声音极具感染力,“不同的色彩组合,能唤起我们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系列快速的色彩练习,来捕捉这种微妙的情感联系。”
她布置了第一个练习:在十分钟内,用有限的几种颜色(只提供了红、黄、蓝、黑、白),在小幅纸板上快速表现出“喜悦”、“忧郁”、“愤怒”、“宁静”四种情绪。
画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刷搅动调色盘、颜料涂抹在纸上的沙沙声。这是一个挑战,不仅考验对色彩的敏感度,更考验快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艾雅琳凝神静气,迅速在脑海中搜寻与每种情绪对应的色彩印象。
“喜悦”——她选择了明快的柠檬黄和少量橙红,笔触轻快跳跃,色彩明亮饱和,仿佛阳光下的气泡。
“忧郁”——她调出了灰调的蓝紫色,色彩沉郁,笔触缓慢而重叠,像是阴雨天的迷雾。
“愤怒”——她用大面积的深红与黑色碰撞,笔触尖锐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充满冲突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