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携着一股与前两日截然不同的恬淡气质,悄然漫入房间。它不再带有周六那种亟待挥霍的热情,也不似周五午后那种慵懒的余韵,而是一种沉静的、近乎慈悲的明亮,温柔地唤醒了沉睡中的艾雅琳。
她睁开眼,没有立刻起身,而是任由意识在温暖的被窝里缓缓漂浮。一周的充实——课堂的汲取、创作的激情、友情的欢愉,以及周末独处的深度——如同经过充分摇晃的雪花球,里面的每一片闪亮碎屑正逐渐沉降,留下清晰而安宁的内心图景。身体感到一种健康的疲乏,是那种尽力耕耘后肌肉微微酸胀的满足感,而非耗竭的疲惫。身边的团团感受到她的动静,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满足声响,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用毛茸茸的脑袋蹭了蹭她的脸颊。
“早上好,小家伙。”艾雅琳笑着揉了揉它的下巴,声音带着晨起的沙哑。她坐起身,望向窗外。天空是均匀的浅灰色,不是阴郁的那种,而是像蒙上了一层柔光罩,光线因此变得格外柔和、均匀,非常适合需要稳定光线的细致工作。空气似乎比前两日更凉一些,预示着深秋的脚步又近了一步。
她今天选择了一套最为舒适自在的棉质家居服,颜色是温和的米白。周日是她的“安歇日”,主旨并非奋进创造,而是归整、沉淀与规划,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周蓄力。
早餐后,她端着温水杯,信步走入二楼的画室。经过周六一天的创作,画室里难免留下激情的痕迹:调色盘上干涸的颜料、散落的画笔、擦拭用的棉布、以及那幅靠在墙边、尚待完成的《雨中之窗》。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松节油和亚麻籽油的特殊气味。这一切非但不显杂乱,反而充满了刚刚进行过创造性劳动的生命力。
但艾雅琳深知,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是维持内心秩序的基础。她今天的首要任务,就是给这个“创意战场”进行一次彻底的归整。
她打开窗户,让清冷的空气流通进来,然后播放了一张轻柔的古典音乐专辑,音量低得如同背景呼吸。接着,她系上围裙,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清理工作。首先处理的是使用过的画具:画笔一支支在松节油中仔细清洗,再用温和的肥皂水去除残留颜料,用纸巾吸干水分,恢复毛发的柔顺,然后按型号大小插回笔筒;调色盘上的干涸颜料用刮刀小心铲除,再用油擦洗干净,露出光洁的表面;废弃的颜料管、脏污的棉布被清理进专门的收纳袋。
然后,她整理工作台面。各种颜料管按色系重新排列整齐;画刀、尺规、橡皮等小工具分门别类放回收纳格;书籍和素描本摞好,放在指定的书架上。她甚至用湿布将工作台和画架都擦拭了一遍,清除了沾染的颜料斑点。
最后,她仔细审视那幅《雨中之窗》。画面上的水汽朦胧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一些细节还需要等颜料干透后再进行深入刻画。她将画作小心地移到不碍眼的角落,与其他几幅完成或进行中的作品放在一起,像是一支小小的、静默的军队。
整理的过程,近乎一种冥想。身体的重复性劳动让大脑得以放空,同时也是一种对过去一周创作活动的无声回顾。当画室重新变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时,她感到一种身心内外都被梳理通畅的清爽感。这个空间再次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迎接下一次创造的风暴。
午饭后,她允许自己有一段纯粹的沉淀时光。她没有选择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阅读或观影,而是窝在客厅那张最舒服的沙发里,身上盖着那条柔软的祖母方格毛线毯,旁边放着一杯热可可。她只是静静地坐着,或偶尔望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庭院里开始大量落叶的树木,或漫无目的地翻看一本厚厚的、印刷精美的世界名画册,让目光在各种风格迥异的杰作上流淌,不刻意分析,只是感受色彩的冲击、线条的韵律和情感的共鸣。
团团也跳上沙发,在她身边找了个温暖的位置团好,发出满足的呼噜声。一室静谧,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猫咪的鼾声。这种“有意识的无为”,是为了让潜意识得以活跃,让过去一周吸收的知识和产生的灵感有机会在脑海深处自行发酵、连接。有时,最好的创意,恰恰诞生于这种看似“什么都不做”的留白时刻。
果然,在她放松的状态下,一些零碎的想法开始浮现:周一色彩课上关于“色彩情感”的练习,是否可以应用到“时光之扉”系列后续的作品中,比如用炽热的色调表现一扇沐浴在盛夏夕阳下的门?周三创作时遇到的那个关于笔触表现质感的问题,或许可以去图书馆查查某个表现主义画派的技法书?甚至,上周五和林薇在云端下午茶时看到的城市全景,那种宏大的视角,是否也能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她没有急于抓住这些念头,只是任由它们像池塘里的鱼儿一样,偶尔冒个泡,又悄然隐没。她知道,这些思维的星火,会在合适的时机再次燃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