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三天,晨曦不再是透过窗帘缝隙的锐利光束,而是如同一块浸润过的柔软宣纸,将温和均匀的光晕缓慢地渗透进卧室。艾雅琳在这一片柔光中自然醒来,意识清醒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残留的睡意,也没有急需处理事务的紧迫感。她静静地躺了几分钟,听着窗外鸟儿比前两日似乎更显清脆的鸣叫,感受着身体深处洋溢着的、经过充分休整后的充沛精力。
今天,她决定将“宅家”进行到底,践行一种极致的、不掺任何水分的休息。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唯一的宗旨是——听从身体和心灵最本能的需求,享受无所事事的奢侈。
天气依旧配合着她的步调。天空铺着薄薄的、珍珠母贝般的云层,将阳光过滤得极其柔和,像一层温暖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气温适中,微风习得,是个适合完全待在室内,享受一方静谧天地的完美秋日。
她慢悠悠地起床,赤脚踩在温润的木地板上,走到窗前。庭院里的草木仿佛也沉浸在这份安闲里,连叶片摇曳的幅度都显得格外慵懒。她伸了个畅快的懒腰,感觉每个关节都舒展开来。
今天,她选择了一套堪称“终极舒适套装”的家居服——面料异常柔软的浅灰色棉质长袖T恤,搭配同材质的宽松束脚裤,布料亲肤得如同第二层皮肤。她将长发随意地用一根铅笔盘在脑后,几缕碎发垂落颈边,平添几分闲适的韵味。
早餐也延续了这份悠闲的基调。她没有开火,而是用酸奶、格兰诺拉麦片、新鲜蓝莓和坚果,搭配出一碗色彩缤纷、营养丰富的酸奶碗。又切了几片橙子,冲了一杯淡淡的柠檬蜂蜜水。她端着早餐,没有去餐厅,而是来到了客厅那张靠窗的休闲椅上。这张椅子是她专门为阅读和发呆挑选的,像一朵巨大的、包裹性极强的云朵,人一坐进去,就仿佛被温柔地拥抱住。
她蜷在椅子里,小口小口地吃着清爽的早餐,目光随意地落在窗外。没有聚焦,只是任由光影和色彩流入眼底,大脑处于一种愉悦的放空状态。团团也跳上旁边的窗台,学着她的样子,揣着前爪,和她一起进行这场“集体发呆”仪式。
早餐后,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收拾餐具,而是任由它们暂时留在旁边的边几上。她起身,在屋子里毫无目的地踱步了一会儿,像巡视自己领地的君王。阳光正好洒在书房靠窗的那片区域,她心念一动,走到了那面顶天立地的书墙前。
目光掠过那些按类别和色彩排列整齐的书脊,没有刻意寻找专业书籍,而是凭着一瞬间的直觉,抽出了一本纸页泛黄、散发着淡淡霉味的旧版《陶庵梦忆》。这是她去年在旧书市淘到的,一直没静下心品读。此刻,这种需要慢嚼细咽的明清小品文,似乎正合时宜。
她回到那张“云朵椅”上,调整好姿势,将毛绒毯子拉过来盖在腿上,翻开了书页。坚排繁体、没有标点的文字,初看有些吃力,却恰好强制她放慢阅读速度,一字一句地品味张岱笔下那个已然逝去的、繁华与苍凉交织的晚明世界。那种对往昔的追忆、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描摹,与她近来关注的“时光印记”隐隐契合,带来一种跨越时空的微妙共鸣。
读到“林下月明,人影在地,仰见星斗,磊磊落落”这样的句子时,她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望向窗外被云层柔化的秋光,想象着古人庭院中的静谧,感受着文字带来的悠远意境。这种阅读,不再是汲取知识,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神交的精神漫游。
时间在书页的翻动间悄然流逝。当她感到眼睛有些倦怠时,便放下书,起身活动了一下。她走到厨房,这次没有选择咖啡或花果茶,而是取出了一套小巧的功夫茶具和一小罐珍藏的凤凰单丛。她喜欢偶尔体验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泡茶过程,它能让人彻底静下来。
在中岛台旁,她慢条斯理地温壶、烫杯、高冲、低泡、分茶……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神情专注而平和。茶叶在热水的激发下,散发出浓郁独特的芝兰花香,瞬间盈满室内。她端起那只小小的、温润的白瓷品茗杯,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才小口啜饮,让茶汤在口腔中回旋,感受那醇厚甘爽的滋味和悠长的喉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冥想和专注力训练。
一杯接一杯,她独自品了四五泡,直到茶味渐淡,才心满意足地收起茶具。此时已近中午,她却并不觉得很饿,大概是精神和胃部都被茶香填满了。
午餐极其简单,她用全麦面包夹了几片生菜、番茄和芝士,做成了一个开放式三明治,搭配一杯剩余的酸奶,就算解决了。饭后,她感到一阵熟悉的、午后特有的慵懒困意袭来。她没有抗拒,抱着团团,回到卧室,拉上一半窗帘,营造出适合小憩的昏暗环境,然后钻进被窝,准备享受一个真正的、毫无心理负担的午睡。
没有想着下午要做什么,没有惦记未完成的画作,只是纯粹地、安心地闭上眼睛。窗外偶尔传来遥远的车声,反而更像是最好的白噪音。她几乎是在头挨着枕头几分钟后,就沉入了无梦的、深甜的睡眠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她的城市画布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她的城市画布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