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初建带来的新鲜感与秩序感,如同给“Moonlight”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哲很快展现出他细致有条理的一面,将客户邮件、库存清单整理得井井有条,与供应商的沟通也愈发顺畅。杨薇则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对工作室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她旺盛的精力有时也伴随着毛躁,需要沈清月不时提点。
新系列的设计提上日程,沈清月将其暂命名为“浮光”,意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却又动人心魄的光影瞬间。然而,灵感却像羞涩的蝴蝶,在脑海中翩跹,却难以捕捉。设计草图几经修改,总觉得少了些打动人心的灵魂。沈清月明白,闭门造车是设计的大忌,真正的灵感,往往藏匿于生活最本真的细节之中。
这天清晨,她放下画笔,对正小心翼翼给一批新到的珍珠母贝分类的杨薇说:“小杨,今天不画图了,跟我出去走走。”
杨薇眼睛一亮,立刻放下手中的镊子:“好啊,沈姐!我们去哪儿?”
“去找找灵感。”沈清月微微一笑,拿起简单的帆布包,“去旧货市场转转。”
旧货市场位于城市的老城区,喧嚣而充满烟火气。空气中混杂着老木头、旧书籍、铜铁锈迹和路边小吃的味道。摊位林立,各种承载着时光印记的物件杂乱却又有序地陈列着:老式收音机、泛黄的黑白照片、缺了口的瓷碗、样式古朴的铜锁……
杨薇显得有些新奇和兴奋,东张西望,目光却被那些花花绿绿、看似“好看”的复古首饰吸引。沈清月却步履从容,目光沉静地掠过那些浮于表面的“复古”符号,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在废墟中寻找文明的碎片。
她在一个卖老旧文具和杂项的摊位前停下,俯身,目光被一枚不起眼的铜质印章吸引。印章边缘已被磨得圆润,刻痕却依然清晰,印面是某种繁复的、早已不用的花体字。摊主是个眯着眼打盹的老人。
沈清月轻轻拿起那枚印章,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铜质和深深的刻痕,对身旁的杨薇低声道:“小杨,你看这个。别只看它是什么字,感受它的质地、重量,想象它曾经被怎样的一双手紧握,盖下了多少承载承诺或决定的印记。这种经年累月沉淀下的‘痕迹感’,这种厚重的人文温度,就是我们可以提取的元素。比如,将来或许可以设计一系列以‘印记’为主题的胸针或吊坠,将这种古老的契约感融入现代线条。”
杨薇似懂非懂,但看着沈清月专注的神情和手中那枚普通的旧印章,仿佛也感受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认真地点了点头。
接着,沈清月又在一个堆满废弃琉璃厂边角料的摊位前驻足。她拾起一小片边缘破损、颜色浑浊的琉璃碎片,对着清晨斜射的阳光。刹那间,光线穿透琉璃内部不均匀的质地和微小的气泡,折射出异常绚烂、如同彩虹般变幻莫测的光晕,与它朴实甚至丑陋的外表形成了惊人的对比。
“看,”沈清月将碎片递到杨薇眼前,调整着角度,“美,往往藏在残缺和意外之中。这种因内部结构不规则而导致的光线散射、折射,这种‘破碎的光芒’,是不是比完美无瑕的宝石更有个性,更有故事?我们的‘浮光’系列,或许可以尝试运用特殊切割或镶嵌工艺,在金属或其它材质上,模拟这种不规则的光影游戏。”
杨薇看着那片在沈清月指尖舞动的、仿佛拥有了生命的光斑,眼中充满了惊叹,第一次模糊地触摸到了“灵感”的边界。
离开喧嚣的旧货市场,沈清月又带着杨薇去了市中心的植物园。与市场的烟火气不同,这里静谧、葱郁,充满了生命的秩序与野性。她们沿着林荫小径漫步,沈清月不时停下,指着各种植物的形态细细讲解。
在一丛茂盛的蕨类植物前,她轻轻托起一片蕨叶,让杨薇观察叶背那排列得精密无比的孢子囊群,以及叶片展开时优美的螺旋状。“这是自然的斐波那契数列,是生命最原始的数学与美学。这种螺旋脉络,蕴含着无限的延伸感和生命力,可以直接转化为项链的链节结构,或者耳坠的流动线条。”
她又带杨薇去看一片荷叶,观察雨水在叶面上凝聚成晶莹剔透的水珠,随着叶面微不可察的震动而滚动、融合、分离。“动态的、瞬间的美。如何用静态的金属和宝石,去捕捉一滴水珠将落未落时的张力?这需要极高的工艺,但一旦实现,便是独一无二。”
沈清月的讲解,并非枯燥的理论,而是将抽象的美学原则与具体的设计可能性紧密结合。她引导杨薇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感受”材质、形态、光影背后所蕴含的情绪和故事。杨薇跟在她身边,眼神从最初的好奇,逐渐变得专注而明亮,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感知大门。
沈清月自己也沉浸在这种与自然和时光对话的过程中。指尖触摸老物件的粗糙,鼻尖萦绕植物的清新,眼中捕捉光线的变幻,这些鲜活的、未被加工过的素材,远比任何时尚杂志或潮流报告更能激发她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一些模糊的线条和结构开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成霸总文里的恶毒女配后我摆烂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成霸总文里的恶毒女配后我摆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