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军职等级:最高等级是五军都督府(中央军事机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其次是都指挥使司(省级军事机构)?,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再来就是卫所系统(地方驻军)?,指挥使,正三品(卫级);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千户所);百户,正六品(百户所);总旗,正七品;小旗,正八品。????
“大伯,总旗是多大的官呀?比我们县令还大吗?”好奇宝宝-志哥儿昂起头问道。
陈传富挠了挠头,憨厚老实地说:“我也不知道总旗大还是县令老爷大,等你们多读书可能就知道了。”
志哥儿闻言,失望地垂下头。
陈远文知道却不能说,虽然理论上总旗和他们县的县令在品级上都是正七品,但那只是理论上,实际上自明一朝,文官压制武官非常厉害。
明朝文官对武官的压制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在明成祖朱棣时期(1402-1424年)逐渐形成制度化压制,并在明宪宗(1464-1487年)后完全确立。 ?洪武至永乐年间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虽设立四辅官协助处理政务,但初期武将集团(靖难勋贵集团)仍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军权。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掌握核心军权,但为平衡文武关系,开始让文官参赞军务,逐步削弱武将自主权。 ?
宪宗至弘治年间,明宪宗推行军政考选制度,文官开始介入武将选拔,削弱武将世袭传统。弘治年间(1487-1505年)文官进一步控制军政考选权,武将人事权被剥夺。
正德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强化内阁票拟制度,文官群体实际掌控行政命令制定权,皇帝批示仅作形式审批。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军事上成就斐然,但在官场中却表现出对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极度恭顺。据史料记载,他在给张居正的书信中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这种自称不仅反映了戚继光对张居正的依附关系,也体现了当时官场中武将需依附文官的现实。
万历年间(1563-1620年)内阁甚至主导人事任命,形成“内阁同意则行,不同意则止”的局面。 ?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随征的50余名高级武将被瓦剌击败战死,靖难勋贵集团核心力量消亡,文官集团趁机全面掌控军权。 ?
现在是弘治三年,以文制武虽然还没有到武官自称门下走狗的地步,但是同品武官的地位肯定低于文官。
喜欢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