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腊月,大明清东省(虾夷地)首府,嘉禾城(今函馆)
腊月的嘉禾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远处的驹岳山如同一柄出鞘的寒剑,直插灰蒙蒙的天际。函馆湾已经封冻,冰层挤压发出令人牙酸的“嘎吱”声。唯有新修的港口码头上,几座蒸汽塔吊兀自矗立,披着冰甲,沉默地昭示着此地的与众不同。
城中央,由原松前氏山城改造、又经明国工匠扩建的 “镇东都督府”(多尔衮官署)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浸入骨髓的寒意。
清东省巡抚、镇东将军爱新觉罗·多尔衮,一身簇新的大明正二品武官麒麟补服,外罩玄狐端罩,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被风雪笼罩的城市。不过四十出头的年纪,他的两鬓已过早地染上了霜色,眉宇间刻满了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忧思。
嘉禾城是清东省唯一像样的城池,经过数年经营,有了些模样:街道经过规划,铺设了木炭渣以防滑;几座重要的官署、军营用上了火墙取暖;甚至还有了一所由明朝派遣儒生执教的 “宣化书院” 。但走出这座城,放眼整个虾夷地,依旧是广袤、荒凉、严酷的代名词。
“王爷,” 身后传来一声轻唤。是多尔衮的幕僚,汉人师爷周文昭。周师爷原是明朝一个不得志的举人,因精通刑名钱谷,被多尔衮倚为臂膀。
“各旗主、还有阿伊努人几个大部族的头人,都已到议事厅了。” 周师爷低声道,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多尔衮“嗯”了一声,没有立刻转身。他看见一队巡逻的兵士踩着齐膝的积雪艰难前行,那是他的镇东军,骨干是当年的八旗旧部,如今补充了大量归附的阿伊努猎手和流放至此的汉人刑徒。队伍看起来还算整齐,但那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和资源匮乏带来的压抑气氛,如同这冬天的阴云,笼罩着所有人。
都督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能结冰。
正面墙上,并排悬挂着大明日月浪涛旗和清东省巡抚旗(蓝底,绣黑龙)。旗下,分左右坐着十几位头面人物。
左边,是以正黄旗固山额真鳌拜、镶白旗梅勒额真苏克萨哈为首的原八旗贵族。他们虽然穿着明朝官服,但眉宇间的桀骜不减当年。此刻,几人都是面沉似水,尤其是鳌拜,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椅子扶手,显得极不耐烦。
右边,则是几位穿着兽皮、脸上刺有纹饰的阿伊努部落首领,以长老莫日根为首。他们沉默着,眼神中却带着警惕和一丝不满。
“王爷到——!”
多尔衮迈步走入,在正中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声音沉稳:“今日召诸位前来,乃是议一议今冬粮秣分配,及开春后,向库页岛(萨哈林) 北探之事。”
话音刚落,鳌拜便忍不住冷哼一声,粗声道:“巡抚大人!粮秣?库页岛?眼下最要紧的,是咱们自己人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霍然站起,指着窗外,“您去看看!城外各屯垦点,粮食短缺,柴薪不足!好多老弱已经冻饿而死!咱们从盛京带来的儿郎,不是冻死在这鬼地方,就是为了一口吃的给活活累死!这叫什么‘皇恩浩荡’?!**””
苏克萨哈也阴恻恻地帮腔:“鳌拜大人话糙理不糙。王爷,朝廷每年给的饷银、粮秣,本就勉强糊口。如今又来了这么多阿伊努人(他刻意加重语气)分粮,还要供养那劳什子宣化书院的汉人书生!咱们自己人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北上探岛?”
这话立刻引起了阿伊努长老莫日根的反驳,他通过通译(一名归化的阿伊努人)激动地说:“将军!我们阿伊努人遵从大汗(指明朝皇帝) 和将军的旨意,离开山林,学习耕种,缴纳毛皮,我们的年轻人也在为将军打仗!为什么分粮时,我们总是最少?这不公平!山林里的鹿群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日子也一样难熬!”
议事厅顿时吵成一团。满人贵族抱怨资源被“外人”分薄,怀念辽东富饶的土地;阿伊努首领则控诉遭受歧视和不公;夹杂着对恶劣气候、匮乏物资的咒骂。矛盾的核心直指生存资源的极端匮乏和内部权力、利益的分配不均。
多尔衮面无表情地听着,心中却如沸水翻腾。他何尝不知困境?虾夷地可耕之地稀少,气候严寒,收成微薄。朝廷的补给,经登莱水师万里迢迢运来,数量有限,且时有延误。他麾下,原八旗部众思乡情切,士气低落;归附的阿伊努人难以彻底融入,心怀怨望;还有那些被流放来的汉人罪犯,更是潜在的隐患。他这个“巡抚”,看似一方诸侯,实则是坐在火山口上。
深夜,镇东将军府书房(原多尔衮寝殿)。
炭火盆映照着多尔衮和周师爷凝重的脸。
“王爷,” 周师爷压低声音,“今日议事,鳌拜等人怨气冲天,其心……不可不防啊。”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下面有风声,说……有人暗中串联,想……想劫掠阿伊努人的存粮,甚至……想夺船南下,返回辽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杀手崇祯请大家收藏:(m.zjsw.org)杀手崇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