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长梧在泉州城成功为慈幼坊筹集到大量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泉州下属的各受灾县城。
那些正在为如何维持本地慈幼坊而发愁的县令、县丞们,闻听此讯,无不眼前一亮。
“妙啊!盛大人此法,简直是釜底抽薪,又深得民心!”一位县令拍案叫绝。
“既能解燃眉之急,又不增加州府负担,还能让那些富户、寺庙博个好名声,真乃一举多得!”旁边的县丞也连连赞叹。
有了刺史大人亲身示范并大获成功,下属官员们顿时有了主心骨和底气,他们不再犹豫,纷纷效仿盛长梧,由县令和县丞亲自出面,郑重其事地拜访本县有头有脸的富商乡绅以及香火旺盛的寺庙道观。
这些富商和寺庙主持们,其实早已风闻泉州城内的动静,当父母官亲自登门,客客气气却又目标明确地提出“慈善捐助”的请求时,他们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
在富商的厅堂里:
县令语重心长:“陈员外,您也知晓,慈幼坊乃是盛刺史大力推行的仁政,旨在收养孤幼,功德无量,如今泉州城的刘家、李家可都是鼎力支持,名字都要刻上功德碑,流芳百世了,咱们县里,可就指望您这样的仁义之士带头了。”
富商心中明镜似的:“泉州城的巨富们都同意了,我若独独不肯,传扬出去,旁人会怎么想?定会觉得我陈家为富不仁,心胸狭隘,赚的恐怕也是昧心钱!这名声一旦坏了,往后生意还怎么做?”
于是,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大人言重了!此等善事,陈某义不容辞!愿效仿刘公,为我县慈幼坊尽绵薄之力!”
在寺庙的禅房内:
县丞合十行礼,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方丈大师,佛法慈悲,普度众生,如今稚子孤苦,正是我佛门广种福田之时。听闻泉州开元寺、灵隐寺等皆已慷慨解囊,持续资助。若独独咱们这宝刹毫无表示,恐怕……恐怕信众们会心生疑惑啊。”
方丈捻着佛珠的手微微一滞,心中暗叹:“别的大寺都捐了,就我们不捐,香客们会怎么议论?难道我们供奉的菩萨就不灵验、不慈悲了吗?这岂不是自绝于信众?”
他连忙宣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大人提醒的是,济世救人,本就是佛门本分。本寺愿每月拨出部分香火,供养孤幼,积攒功德。”
就这样,一场由盛长梧发起、自上而下的慈善筹资行动,在泉州各地迅速且顺利地铺开,“其他人都同意了,就你不同意” 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以及对于商业信誉、宗教声誉的珍视,使得绝大多数被拜访的富商和寺庙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支持慈幼坊。
偶尔有一两个格外吝啬或心存侥幸,试图婉拒的,根本无需官员们多费唇舌,来自同行、邻里乃至自家人的目光和议论,就足以让他们坐立难安,最终不得不“顺应大势”,咬牙认捐。
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未受灾害、但听闻此事的邻近州县,一些有心为民的父母官和乐善好施的士绅也开始自发地效仿。
盛长梧也适时下令,将各地捐助者的义举张榜公布,并着手统一制作功德碑,此举更是将捐助者的善行公之于众,接受万民称颂,使得这份“名声”投资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于是,原本可能因资金匮乏而夭折的慈幼坊体系,不仅在全州范围内稳固地建立起来,更获得了一条相对稳定、可持续的供养渠道。
前来泉州协助救灾、并监督赈灾款项使用的朝廷官员,亲眼见证了盛长梧如何在一片废墟之上,迅速稳定人心,组织重建,更独创性地解决了慈幼坊的长期资金难题。
其效率、其智慧、其担当,无不令这位见多识广的京官深感震撼与钦佩。
在返回汴京后,他呈递给官家赵祯的奏章中,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将盛长梧在飓风灾害前后的表现大夸特夸:
“……泉州刺史盛长梧,临危不乱,先知先觉,使万民免于危难,灾后统筹有力,以工代赈,使生民得以苏息。尤可贵者,其创设慈幼坊,收容孤稚,仁心可昭日月。
然,其不止于兴建,更谋长远,巧思妙策,使地方富贾、寺庙踊跃捐输,竟不费朝廷额外银钱,而令善政得以为继,此非徒有仁心,更具经世济民之实才也!泉州之地,官民同心,政通人和,实乃罕见之治绩……”
这份充满溢美之词的奏章,连同其他渠道传来的消息,一同摆在了赵祯的御案上。
垂拱殿内,赵祯览毕奏章,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和赞赏的笑容,他将奏章传给几位重臣阅看,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众卿且看!这个盛长梧,当真是一次次给朕惊喜,给朝廷长脸啊!”
他站起身来,踱步到殿中,逐一点评:“此次飓风,他能先知预警,保全无数性命;灾后能迅速以工代赈,不仅安定民心,更助百姓重建家园。
尤为难得的是,他想的不是一时之策,这慈幼坊之设,是给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一个真正的活路和未来!此乃大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