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又闭上眼睛,空冥状态再次铺开。这次,他清晰地“看”到穿越前学的“有余数除法”——8个窝窝头平均分成 3份,每份 2个,还剩 2个。他睁开眼,在石板上写“8÷3=2……2”,连“余数”的点都标得清清楚楚。李老师凑过来,又出了道更难的:“咱们武工队有 36颗手榴弹,要分给 4个班,每个班分多少?要是每个班再分给 3个战士,每个战士能拿到几颗?”
这次王卫国没闭眼。空冥状态像层薄纱罩在眼前,脑子里的碎片自动拼接:先算“36颗分给 4个班”,是“36÷4=9”;再算“9颗分给 3个战士”,是“9÷3=3”。他拿起木炭,一笔一划把步骤写在石板上,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都标了出来。李老师看着石板上的算式,又看了看王卫国冻得发红却格外专注的脸,突然想起上个月去根据地开会时,干部说的“要培养能算会写的革命接班人”——眼前这孩子,不就是吗?
“卫国,你跟俺来。”李老师把他拉到庙后的柴房,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本翻得卷边的《算术课本》,封面上印着“晋察冀边区教育厅编”,纸页糙得磨手指,有的地方油墨晕成了黑团。她把书递给王卫国:“这是俺的课本,你拿去看。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脑子里好像藏着‘巧劲’,得多学、多练,以后能帮大忙。”
王卫国接过课本,翻开第一页,正好是“除法应用题”,例题里写着“某部八路军有 120名战士,每 30人编成一个连,可编几个连?”——这不就是上次王破军跟他说的“部队整编”吗?穿越前学的“三位数除法”碎片又被触动了,他突然明白:算术不是纸上的数字,是能帮战友分弹药、帮乡亲分粮食的真本事,是穿越者的“优势”,哪怕记忆残缺,只要能拼起来,就能比别人学得快。
“谢谢李老师!”他把课本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块宝贝。柴房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还有李老师教大家认数字的声音,混着灶膛里的松枝燃烧声,格外让人安心。他摸了摸心口的手帕,母亲绣的“卫国”二字隔着棉袄传来温热的触感——要是母亲知道,他能用穿越前的知识帮着根据地,肯定会高兴的。
中午喝粥的时候,王破军也来了。他刚从地道那边回来,道袍下摆沾着泥土,手里还拿着张画着地道图纸的草纸。“听说你成了算术奇才?”老道士坐在王卫国身边,接过李老师递来的粥碗,笑着说,“昨天还跟俺抱怨‘数字比鬼子的刺刀难对付’,今天就开窍了?”
王卫国有点不好意思,把课本拿给王破军看,又小声说了自己的“秘密”:“王叔,俺好像……记起一些以前学过的算术法子,刚才算题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蹦出来了,再加上您教的‘心斋’,就能算得快了。”
王破军翻了翻课本,手指在“部队整编”的例题上停住,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他早就觉得王卫国“不一样”,学“七星步”比常人快,记草药图谱过目不忘,现在才明白,这孩子心里藏着“旧东西”。他没追问,只是从怀里掏出半截炭笔,在草纸背面写了道题:“咱们地道有 3层,每层有 8个射击孔,每个射击孔要配 5颗手榴弹,一共要多少颗?”
王卫国盯着题目,空冥状态自然展开,穿越前学的“乘法结合律”碎片被唤醒:先算“3层×8个= 24个射击孔”,再算“24个×5颗= 120颗手榴弹”。他拿起炭笔,很快写出“3×8×5=120”。王破军点点头,又问:“要是咱们有 150颗手榴弹,分给这些射击孔,每个能多配几颗?还剩多少?”
“150-120=30颗,30颗÷24个= 1颗……还剩 6颗。”王卫国几乎没停顿,答案就出来了——这次,他不仅算出了结果,还想起了“减法在前、除法在后”的运算顺序。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好小子,这才是‘学以致用’。你记着,不管是学算术,还是学打仗,‘懂道理’比‘记答案’重要——就像《玄真子兵要》里说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下午的课上,李老师把王卫国算的“地道手榴弹分配题”当成例题讲给孩子们听。小石头听得眼睛发亮,凑到王卫国身边说:“卫国哥,你教俺算弹药呗!学好了,俺就能帮武工队数手榴弹,再也不让鬼子抢走咱们的东西!”
“俺也学!”丫蛋举着小拳头,冻得发紫的脸上满是认真,“俺要算清楚鬼子抢走了多少粮食,等打跑他们,咱们再一分一分要回来!”
孩子们围着石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王卫国蹲在中间,用木炭在地上画着算式。阳光从庙顶的破洞漏下来,在地上投下圆圆的光斑,落在“120颗手榴弹”的算式上,像给数字镀了层金。他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碎片”,正在变成最有用的武器——刺刀能杀一个鬼子,可学会算术,能让弹药分得更匀、粮食守得更牢,能护着更多战友、更多乡亲活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奋斗在激情岁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