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都来了。”张连长从门外走进来,身后跟着十几个马家堡的乡亲,有的捧着粮食,有的拿着农具,还有的抱着孩子——是来参加告慰仪式的。王破军把《王氏宗谱》放在供桌上,翻开到红圈最多的一页,声音肃穆:“今天召集大家来,一是告慰咱们王氏族人,还有为马家堡牺牲的英雄们,鬼子投降了;二是当着灵位,立下咱们的誓——以后要好好过日子,要让咱们的家变强,再也不受人欺负。”
乡亲们纷纷点头,赵婶走到供桌前,把一碗小米粥放在灵位旁:“老栓,乡亲们都来了,你看,现在麦子收了,粥里能加小米了,再也不用喝稀得能照见人的粥了。”李老师抱着个孩子,站在后排说:“等咱们把学校建好,就教孩子们认‘忠’‘烈’‘强’这几个字,让他们知道,今天的日子是怎么来的。”
王卫国走到供桌中央,拿起三炷香,用火柴点燃。烟丝袅袅升起,混着野菊的清香,飘向灵位。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列祖列宗,牺牲的族人们,今天俺王卫国,代表马家堡的年轻人,跟你们说几句话——”
“民国二十六年,鬼子进了华北,咱们马家堡的人没怂过:赵叔锻打步枪,吴哥扔手榴弹,孙班长护乡亲,还有十几个族人,把命留在了反扫荡、炸粮库的战场上。”他的目光扫过一个个灵位,空冥状态里,那些牺牲者的样子渐渐清晰:赵老栓在铁匠炉里挥汗,吴哥在地道里教他用机枪,孙班长把玉米饼分给他一半,“现在,鬼子投降了,你们用命拼来的胜利,咱们接住了!”
“俺来自一个很远的地方。”王卫国顿了顿,没说“穿越”,却说出了藏在心里最久的话,“在那个地方,咱们中国很强:有能跑遍全国的火车,有能游遍大海的船,有能飞到天上的飞机,孩子们能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能在公园里下棋,再也没人敢来欺负咱们。”
这话一出,乡亲们都愣住了,小李凑过来小声问:“卫国哥,那地方真的有吗?”王卫国点点头,眼里闪着光:“真的有!那是咱们的未来,是你们用牺牲铺出来的未来!”
他举起香,对着灵位深深鞠躬:“今天,俺在你们面前立誓——第一,要帮乡亲们重建家园,把被炸的房子盖起来,把战地小学改成正经学校,让孩子们有书读;第二,要找到俺娘,告诉她鬼子投降了,咱们赢了;第三,要带着大家好好干,种更多的麦子,造更好的农具,总有一天,要让咱们马家堡,让咱们中国,变得像俺说的那样强!”
“强我中华!”王破军突然开口,声音洪亮得震得祠堂的木梁都在响。他举起右手,掌心对着灵位,“玄真派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今天咱们跟着卫国,一起立誓——强我中华,不辱先烈!”
“强我中华!不辱先烈!”张连长跟着举起手,战士们齐声喊,声音在祠堂里回荡,盖过了风的声音。
“强我中华!不辱先烈!”小李拽着小桃的手,举得高高的,孩子们也跟着喊,奶声奶气却格外坚定。
“强我中华!不辱先烈!”乡亲们纷纷举手,赵婶的眼泪掉在衣襟上,却笑着喊,李老师抱着孩子,把孩子的小手举起来,跟着一起喊。
王卫国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突然发酸——灵位前的香还在燃,野菊在风里晃,乡亲们的手举得高高的,声音像一股暖流,裹住了整个祠堂。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异时空的画面: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老兵们胸前的勋章,孩子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礼,那些画面和眼前的祠堂、举着的手、坚定的喊声重叠在一起,他突然明白,“强我中华”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从赵老栓的铁匠炉里、吴哥的手榴弹里、孙班长的玉米饼里,一点一点攒起来的信念,是两个时空里,中国人共同的念想。
告慰仪式结束后,乡亲们开始收拾祠堂。有的擦供桌,有的整理灵位旁的遗物,有的把带来的粮食分给大家——赵婶把小米粥盛给每个人,说“喝了热粥,有力气干活”;小李和小桃在祠堂墙上画起了画,左边画着麦田,右边画着学校,中间画着举着步枪的战士;王破军把《王氏宗谱》重新放回梁上,还在旁边放了束野菊,说“让列祖列宗也看看,咱们的日子要好了”。
王卫国站在祠堂门口,望着远处的太行山。秋阳把山染成金红色,山脚下的麦田像铺了张金色的毯子,炊烟从马家堡的屋顶升起,和祠堂的香火混在一起,像一幅安宁的画。空冥状态里,他能“闻”到麦香里的甜,能“听”到孩子们在村口的笑声,能“感觉”到怀里母亲的手帕传来的温热——娘,俺在族人灵位前立了誓,要强我中华,要找到你,你等着俺。
“卫国,在想啥?”王破军走过来,手里拿着那根北斗七星铜簪,“张连长说,明天就开始修学校,你要不要去帮忙画图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m.zjsw.org)奋斗在激情岁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