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诸先生闻李虺之言,惶恐不已,皆拱手曰:“主公所言极是,我等受教矣!”
李虺不论其是否敷衍,既已定总规,余下实施细则便付戏志才统筹。忽忆一事,转头问魏伟:“文义家在平氏,南阳属荆州,何以被黄巾裹挟?我山寨所救,皆汝南、颍川黄巾也。”
魏伟答曰:“回主公,伟自幼家贫,虽曾读书,未得名师指点。自知出身微贱,欲投士家方有出路,故欲往颍川书院求学,冀入荀氏门下谋身。奈何天不遂愿,未及颍阳便为黄巾所掳,迫为军中书吏。此非我所愿也。”
“原来如此。文义可知义阳否?”
“义阳?主公何以问此地?”
“哦,不过欲打听一人耳。”
“不知义阳有何贤才,劳主公垂询?”
“义阳魏延,字文长。文义曾闻其名否?”
“啊?主公所问,莫非文长?”
“正是。莫非文义识之?”
“何止识得!主公试思我二人表字……”
魏伟不提,李虺竟未察觉 —— 二人既同姓魏,表字首字皆为 “文”。李虺恍然问曰:“莫非…… 魏延与文义乃同族?”
“主公所言极是!文长乃伟之族弟,然非义阳人,实乃平氏县复山亭人士。桐柏大复山以南为复阳,与复山亭隔山相望,早年曾属复阳县辖。至于义阳,本为复阳县下一乡亭,并无我魏氏族人。”
李虺闻言稍惑:世人皆称魏延为义阳平氏人,今听魏伟所言,其竟为南阳平氏人,与义阳无涉。细思方悟:今乃汉末,行政划分仍循东汉旧制,荆州尚无襄阳郡,更无三国后期之 “义阳郡”。依汉末规制,魏延当为荆州南阳郡平氏人;及其亡故时,义阳郡始设,平氏方归其辖,故后世有 “义阳魏延” 之说。
李虺既明魏延籍贯,又念招揽之,遂向魏伟套近乎:“不知文义与文长交情如何?”
魏伟聪慧,闻言即知李虺意,答曰:“主公,文长少我四岁,今十七岁,乃叔父魏和之子。我二人总角之交,自幼同长。伟体弱不能习武,专意读书;文长孔武有力,叔父授其武艺兵法,以继魏氏门风。光和三年叔父病逝,文长于大复山结庐守孝三载,后便云游四方,至今已两年余未见。”
“若李某与文义同往平氏寻文长,文义能说动其来投否?”
“这…… 主公,文长年少气傲,伟无十足把握。”
李虺会意 —— 自己虽称主公,实为山贼,魏延出身将门,恐不屑相投。正品味其言,身后忽闻白衣男童之声:“主公,待小子年长,必投效主公,定不输那魏延!”
李虺愕然回头:“汝名为何?方才所言何名?”
“回主公,小子陈到。”
闻 “陈到” 二字,李虺几欲跃起 —— 此乃与赵云齐名之刘备亲卫统领,曾误认张晟为其,不意竟在此处,且仅八九岁,实乃意外之喜。又问:“汝乃何方人士?可有表字?”
“小子汝南平舆人,排行第三。二兄早夭,父恐我难长,未及弱冠便取表字叔至。”
“全对!此必陈到陈叔至无疑!” 李虺心内狂喜,面上难掩激动,连赞三声 “好”。诸先生皆困惑:此顽劣学童,何以得主公青睐?
“叔至,汝何以入山?”
“小子随父母被汝南黄巾裹挟。西华突围时,父为官军所杀,幸周、张二将军解围,小子与母得生,遂随主公至石猿山。”
“与母同住?”
“然。母善编竹耙、藤筐,今在匠作局编织组,以藤竹制盾甲。”
李虺暗忖:“其母与刘备同业,难怪日后投备。” 又问:“母日作辛劳,汝何以逃学?”
“小子欲为独立团之兵,常观其操练,盼早学本事,为主公出力。”
听此稚语,李虺瞥向诸先生,魏伟等人皆面露愧色。复对陈到曰:“欲为良将,必先识字读书,否则何以通兵法、统兵马?观汝言谈,似曾读书,当明此理。”
“父曾令小子为大户公子伴读,先生所教皆已会。小子欲学武艺,然学堂不授,故逃学观操练。”
“既如此,我为汝寻兵法、武艺之师。十年后学成,便入我警卫团,如何?”
“当真?” 陈到喜而大叫。
“自然。汝父亡于战乱,母子无依,若汝母应允,我收汝为螟蛉义子,可好?”
话音未落,陈到扑通跪地。
“义父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陈到言罢便叩首,李虺忙扶其起身:“尚未问你母亲应允与否,怎可先拜?且先往见你母再议。”
陈到得认义父,欣喜不已,孩童心性尽显,闻言即拉李虺向外行。李虺向诸先生拱手作别,至门口复转身对魏伟曰:“文义,寻访文长之事可缓。文长既已远游,我先遣人往平氏探其消息,若其归乡,我等再往访不迟。”
“全凭主公吩咐。” 魏伟恭谨作答。
离学堂后,陈到蹦跳引路,带李虺往匠作局去。此时张顺身为匠作局之首,正忙得不可开交:春耕未歇,垦田需器,农具损耗日增,日需打造维修;骑兵团装备赶制不停,其余各部兵器甲胄经冬日征粮亦有损耗,亟待更换修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谋杀三国精编版请大家收藏:(m.zjsw.org)谋杀三国精编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