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厚重的报告,被荀彧双手呈上李峥的案头。
他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腰杆挺得笔直,昨日信仰崩塌的颓唐与苍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寻到毕生大道的灼灼光芒。
“委员长。”
李峥放下手中的军报,抬起头。
“令君,这是?”
“一份请示。”荀彧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共和国已立,然国不可一日无法。属下恳请,成立‘宪法编纂委员会’,为共和国,构建万世法理之基石!”
李峥的瞳孔猛地一亮!
他几乎是立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快步绕出书案,双手紧紧握住了荀彧的手。
“好!太好了!”
李峥的喜悦溢于言表,这远比攻下一座城池,歼灭十万大军更让他兴奋。
“我早就想做这件事,却苦于没有能担此大任的主持之人!令君此请,正合我意,亦是为国为民的大功德!”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拍板。
“此事,就由令君全权负责!人、财、物,政务院各部门,须无条件配合!”
得到肯定的荀彧,精神愈发振奋。
李峥顿了顿,神情变得无比严肃,他看着荀彧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令君,我只有一个要求。”
“这部宪法,必须将一个原则,置于最高,刻进每一个字里。”
“那就是,人民主权!”
“必须明确,共和国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任何个人与组织,都不得凌驾于人民与法律之上!”
荀彧闻言,肃然起敬,深深一揖。
“委员长放心,文若,明白了。”
……
三天后,“宪法编纂委员会”在原尚书台的旧址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汇集了共和国最顶尖头脑的机构,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思想碰撞的火药味。
宽敞的议事厅内,长桌两侧,泾渭分明。
一边,是以陈默为首的革命干部,他们年轻、激进,言必称《民声报》,张口就是“人民福祉”、“阶级斗争”,眼神里闪烁着对新世界的无限憧憬。
另一边,则是以几位被改造过来的前汉朝老臣,他们学识渊博,熟悉典章制度,但骨子里依旧带着士大夫的审慎与保守。
荀彧,则居于主席之位,神情凝重地看着双方的交锋。
“关于‘三权分立’的构想,我以为不妥!”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率先发难,他叫王修,曾是北海相孔融的主簿,以刚正闻名。
“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属不同衙署,彼此掣肘,政令不能统一,遇事推诿扯皮,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陈默立刻站了起来,毫不客气地反驳。
“王老先生此言差矣!权力若不加以制衡,便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前汉之覆辙,不就是宦官、外戚、士族轮流坐庄,独揽大权,最终鱼肉百姓,国之不国吗?”
“竖子无礼!”王修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公民权利’又如何解释?凡共和国之公民,皆有监督、弹劾官吏之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那些引车卖浆之徒,来议论国家大事,岂不是让沐猴而冠,贻笑大方!”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监督为他们服务的官吏,何错之有?”一名年轻的干部拍案而起,“难道只有你们这些读过几本圣贤书的士大夫,才配治理天下?别忘了,是谁种出的粮食,养活了你们!是谁织出的布匹,温暖了你们!”
激烈的争吵,回荡在议事厅内。
旧有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与全新的“人人平等”革命思想,在这里发生了最猛烈的撞击。
一方引经据典,强调尊卑有序,是稳定社稷的根本。
一方言辞犀利,高举民本大旗,痛斥阶级压迫的罪恶。
双方僵持不下,编纂工作几乎陷入停滞。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端坐不动的荀彧。
这位委员会的主持者,新世界的“法魂”,将如何弥合这道巨大的裂痕?
荀彧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用他那渊博的学识,开始为双方“翻译”。
“王公所虑,在于政令不通,国失其威。此乃法家之忧。”
他先是安抚了王修等老臣的情绪,随即话锋一转。
“然,韩非子亦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权力若无约束,便会践踏法律。委员长所言之‘制衡’,非为内耗,实乃以法为绳,为权画框,使其只能在为民谋利之正道上奔走。此正合了法家严明法度之精髓。”
王修等人微微一愣,竟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
荀彧又转向陈默等人。
“陈部长的民本之心,可昭日月。此乃儒家之本。”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公民权利’,便是将这民本思想,落到实处,化为实权!让百姓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而非仅仅是口头上的‘贵’。此亦是儒家‘仁政’之终极体现。”
一番话,引经据典,左右逢源,竟将李峥那超前的革命思想,与华夏千百年来的法家、儒家思想精华,巧妙地缝合在了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