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新丝路与旧伤痕
永徽三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长安城沐浴在暖融融的日光下,东西两市人声鼎沸,漕河上船只往来如梭,码头上新式的吊杆正在高效地装卸货物,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由林薇(如今已是母仪天下却依旧深度参与朝政的皇后)推动设立的“大唐盛世基金会”资助修建的官道,正将帝国的血脉延伸向更远的边疆。
紫宸殿内,却弥漫着一丝与窗外春意不符的凝重。
新任的户部尚书,一位由林薇提拔、精于算学的寒门官员,正捧着账册,向帝后二人汇报着一个令人振奋又隐隐不安的消息。
“陛下,娘娘,去岁全年,各州府商税收入,同比大增三成,已占国库岁入四成有余,首次与田赋持平。尤其是江南、剑南等地,新式织机推广后,丝绸、棉布产出倍增,利润丰厚,商税增长最为迅猛。”
龙椅上的李瑾(永徽帝)微微颔首,这是他乐于见到的,帝国财源更加多元健康。然而,尚书接下来的话,让他和一旁的林薇都蹙起了眉头。
“然……据各地巡察使密报,因新式织机效率远超手工,江南苏、杭等地,已出现大量手工织户破产,失去生计,沦为流民或涌入大户作坊为佣,工钱被压至极低。部分州县,已有小规模骚动,怨声渐起。”
技术的进步,在带来整体繁荣的同时,也开始无情地撕裂着旧有的社会结构,制造出新的伤痕。
林薇轻轻叹了口气,这正是她一直以来隐隐担忧的。生产力的飞跃,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阵痛,这是另一个时空早已验证过的规律。
“还有一事,”兵部侍郎紧接着出列,面色严峻,“安西都护府八百里加急。吐蕃新任大论(宰相)遣使,表面上是为恭贺陛下登基,实则……对我朝在河西推广的新式犁铧、以及匠作学堂流出的一些水力锻铁技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多次旁敲侧击,意图获取。臣恐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经济的变革,开始与边疆的安全隐隐挂钩。先进的农业工具能开垦更多荒地,养活更多军队;而水力锻铁则意味着更精良、更大量的武器装备。
李瑾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锐利:“看来,有些人已经嗅到味道了。朕与皇后推动的‘格物致用’,在他们眼里,成了可以抢夺的肥肉。”
他看向林薇:“皇后,此事你如何看?”
林薇沉吟片刻,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与决断:“陛下,技术如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堵,是堵不住的。我们能做的,是引导,是建立新的规则,让我们始终站在浪潮之巅。”
她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河西走廊,指向西域:“吐蕃所求,无非是强兵富民。我们何不化被动为主动?他们想要技术,可以,但不能白给。我们可以提出,以技术换和平,换市场。”
“技术换和平?”李瑾若有所思。
“不错。”林薇思路清晰,“我们可以组建一支由匠作学堂精英和军中匠师组成的‘技援使团’,前往吐蕃‘友好交流’,帮助他们改进农业技术,但核心的水力锻铁、武器制造等机密,必须严格掌控。同时,要求吐蕃开放边境榷场,降低我朝商队关税,允许我‘大唐商盟’进入其境内贸易。我们要用更优质、更丰富的商品,去交换他们的牛羊、药材,用经济纽带捆绑政治关系。”
她顿了顿,语气加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此机会,建立一套《技术出口管制律令》,将关乎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列为禁脔,严禁私下流出。同时,在国内,对于因技术革新而失业的百姓,基金会要启动‘转业扶助计划’,资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或迁移至地广人稀之处垦荒,由朝廷提供种子、农具,绝不能让他们成为盛世下的流火。”
李瑾眼中闪过激赏之色。林薇总是能透过问题的表象,直指核心,并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已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深谋远虑的国家战略。
“准!”李瑾拍板,“此事由皇后全权统筹,户部、兵部、工部及鸿胪寺协同办理。技援使团人选,需严格审查,宁缺毋滥。《技术管制律令》的草案,尽快呈报于朕!”
**\* \* \***
就在帝国高层为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谋划时,长安城内,一场因技术而起的风波,正悄然酝酿。
西市最大的丝绸商号“云锦阁”外,人潮涌动,却不是来采购的顾客,而是一群面色悲愤、手持残破织梭的男女织工。他们大多是祖辈相传的手艺,靠着灵巧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然而,“云锦阁”东家引进了南方来的新式织机,效率是他们手工的数十倍,织出的丝绸更加均匀细密,成本却大幅降低。他们的手工丝绸再也无人问津,赖以生存的技艺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奸商!还我生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zjsw.org)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