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新芽破土与旧根盘错
永徽七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些。北疆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但战争的阴云已随着高句丽大军的最终撤退而暂时散去。营州守军在得到补给后,开始修复城防,舔舐伤口。登州水师载誉而归,巨舰入港时,岸上欢呼声震天动地,“镇海”、“靖波”的威名传遍四海。
朝堂之上,论功行赏,抚恤伤亡,一切按部就班。然而,细心的臣工却能察觉到,经此一役,皇帝对海军建设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李瑾力排众议,下旨从国库划拨巨款,于登州、明州、广州三地扩建船坞,同时命令匠作学堂集中力量,研发更大、更快、装备更多火器的新一代主力战舰。向海图强的国策,在血的洗礼后,再无动摇的可能。
**\* \* \***
与此同时,另一股新生的力量,也在帝国的肌体中悄然萌发。
由林薇推动设立的“弘文馆格物分院”,在老学士捐赠的藏书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整理与研究,终于拿出了第一批实质性的成果。几位精通算学与机械的博士,结合前朝笔记中的水力传动草图,成功复原并改进了数种用于水利灌溉、矿石粉碎的大型机械模型,其效率远超人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尝试用统一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述和推演格物之理,编纂《格物基础算释》,试图为这门学问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在岭南,“南海督护府”主导的甘薯、玉黍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官府的指导和“特许商号”的带动下,这两种高产作物在适应了岭南水土后,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第一季收获的产量便震惊了当地农官。饱腹感强、耐储存的甘薯,和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玉黍,迅速赢得了百姓的青睐,民间自发种植的热情开始高涨。
技术的种子,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壤,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 \* \***
然而,新芽破土,必然触及旧根的领地。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依靠传统地租和丝绸瓷器贸易获利的旧式士绅与豪强。甘薯和玉黍的推广,虽然朝廷竭力控制种苗,但利益的驱使下,私下流通和偷种现象难以禁绝。这两种作物对土地要求不高,使得许多原本的佃户和贫民看到了摆脱依附的希望,对地主豪强的依赖性开始减弱。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佃户要求以货币或新作物抵租,而非传统劳役和谷物的纠纷。
更令他们不安的是,“格物分院”那些“奇技淫巧”的机械,虽然尚未大规模应用,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已让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产的传统模式感到了威胁。若真让这些机器普及,他们赖以控制佃户和工匠的手段将大打折扣。
一股新的、无声的抵触情绪,在旧势力中蔓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而是转而利用其在地方盘根错节的影响力,采取更隐蔽的方式进行阻挠。
**\* \* \***
这一日,林薇正在翻阅格物分院呈上的《水力连机碓(duì)改进图说》,这是一款利用水力连续舂米的机械,若能推广,将极大解放人力。她正看得入神,心腹女官匆匆而入,呈上一封密信。
信是岭南一位与督护府合作密切的海商暗中送来的。信中透露,近期岭南数州,悄然流传起一些针对甘薯、玉黍的诡异谣言。有说甘薯乃“番鬼之粮”,食之损人阳气,折损寿命;有说玉黍乃“穷人之粟”,久食令人心智昏聩。更有人在暗中散播“机器夺人生计,乃妖物也”的言论,煽动乡民对即将试点推广的水力机械的恐惧和敌视。
“手段愈发下作了。”林薇冷哼一声。她深知,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旧势力感受到威胁后,发动的新一轮舆论反扑。他们不敢再直接对抗朝廷政令,便转而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民众的蒙昧,从底层瓦解新政的根基。
“娘娘,是否要通知督护府和地方官府,严查谣言来源?”女官请示道。
林薇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查?如何查?谣言如风,无孔不入。强行压制,反而显得心虚,更易被利用。”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初绽的新芽,缓缓道:“他们用谣言,我们便用事实。命格物分院,将改进后的水力碓模型,连同详细解说图,多造几套,送往岭南,就放在各州府衙门口,让百姓亲眼观看、亲手操作!命督护府,组织各地乡老、里正,参观甘薯、玉黍丰收之田,现场蒸煮品尝!我们要让百姓自己去看,去尝,去判断!”
**\* \* \***
就在林薇应对岭南谣言之时,北疆传来的一则消息,让她和李瑾都皱起了眉头。
营州都督密报:高句丽虽已退兵,但其在边境地区的活动并未停止。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大规模集结,而是化整为零,不断派出小股精锐骑兵,越过边境,袭击唐军的巡逻队、哨所,甚至深入境内,绑架边民,焚烧粮草。这种无休止的、低强度的骚扰,让北疆驻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zjsw.org)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