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东西盟约与帝都暗涌
“大秦”联合舰队抵达鹰栖岛并提议正式军事同盟的消息,如同在帝国中枢引爆了一颗惊雷。朝堂之上,短暂的震惊过后,迅速分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
以程知节为首的武将及部分锐意进取的文臣激动万分,认为此乃天赐良机,东西合击,必能一举击溃阿拉伯势力,彻底打通并掌控东西方海路,帝国霸业可成!
而保守派大臣则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与一个完全陌生、文明迥异的西方强国进行深度军事绑定,风险莫测。且“大秦”正与阿拉伯苦战,此时结盟,无异于引火烧身,将帝国拖入万里之外的战争泥潭,耗费巨大国力,恐得不偿失。
“陛下!与‘大秦’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其国势衰微,正欲借我大唐之力以自保,万不可中了其驱狼吞虎之计!”一位老臣痛心疾首。
“荒谬!‘星辰巨鹰’乃你我共同之敌,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此时不结盟,更待何时?”主战派据理力争。
争论的焦点,已超越了单纯的战和,触及了帝国未来战略方向的选择。
**\* \* \***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重大抉择,李瑾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下令鸿胪寺与“大秦”使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判,务必弄清对方的真实意图、具体合作方式以及可能索取的代价。同时,他密令“拂晓”动用一切力量,核实“大秦”使者带来的西方战况,评估其国力与信誉。
帝国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尽可能充分的情报与审慎的权衡之上。
**\* \* \***
然而,就在朝廷为这惊天盟约而激烈争论时,帝都长安的暗处,一股因变革深化而积蓄的怨气,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这一次,攻击的矛头并未直接指向太子或皇后,而是瞄准了那些在统一度量衡、推广新式农具等事务中表现积极、被视为“太子党”的年轻官员。数名在江南、岭南推行新政得力的干吏,接连遭到弹劾,罪名从“操切扰民”到“结交商贾,有失官箴”,不一而足,虽无确凿证据,却足以使其名声受损,步履维艰。
更令人不安的是,市井间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太子近臣”仗势欺人、贪墨公帑的谣言,虽未指名道姓,但其影射之意,昭然若揭。
这是一次极其阴险的围点打援。对手不再直接攻击核心,而是通过打击太子的支持者,来削弱其影响力,间接否定其所代表的变革路线。
消息传入东宫,年仅八岁的李昊,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他困惑地向林薇询问,为何那些努力做事的人会遭到攻击。
林薇看着儿子清澈却带着忧虑的眼睛,心中刺痛,却不得不以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昊儿,你要记住,改变旧有的东西,总会让一些人不舒服,甚至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阻挠。这就是为何,做事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力量和……盟友。”
**\* \* \***
就在这内外压力交织之际,李瑾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对“大秦”使者反复谈判、情报多方印证后,终于做出了决断。
他在大朝会上,面对群臣,沉声道:“与‘大秦’结盟之事,朕意已决!”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他。
“然,”李瑾话锋一转,“此盟约,非是俯首听命,亦非引狼入室。乃是以我为主,平等互利之盟!”
他宣布了结盟的基本原则:大唐与“大秦”互为盟友,共同对抗阿拉伯势力。军事上,双方情报共享,在各自战略方向上进行配合牵制,但军事行动自主,不设统一指挥;经济上,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大力促进“南溟海道”贸易;技术上,进行有限度的、非核心领域的交流。
“朕要的,是一个能助我大唐打破困局、开拓西境的盟友,而非一个需要我大唐倾尽国力去供养的宗主!”李瑾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此约若成,则东西海路贯通指日可待;若‘大秦’心怀叵测,朕亦随时可抽身而退!”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以我为主的盟约方案,既抓住了战略机遇,又最大限度地规避了风险。
圣意已决,反对者只得缄口。帝国与“大秦”正式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进入了最后的细节磋商阶段。
**\* \* \***
帝国的航船,在经历了内部的激烈争论与外部的战略抉择后,再次调整了航向,驶向了与西方强国联手开拓的未知海域。然而,所有人都明白,盟约的墨迹未干,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与一个强大的异质文明共处、竞争乃至合作?帝都那针对太子势力的暗涌,又是否会随着外部压力的变化而演化出新的形态?
下一次风浪,或许将来自盟约本身带来的复杂互动,亦或是内部反对势力借题发挥的新一轮反扑。帝国的未来,已与这片广阔的世界,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喜欢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请大家收藏:(m.zjsw.org)凤算大唐:从纸贵长安到日月当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