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米票、面票都是他寄来的,我全换成了米面和鸡蛋。”
贾文只能先撒个谎,把母亲稳住。
毕竟这些东西的来历,实在不好解释。
李琴一下子激动起来:“你说的是你舅姥爷?”
贾文的舅姥爷,就是李琴的亲舅舅。
李琴曾向孩子提起,她有个亲舅舅,多年前在抗战时期离家参军,之后就再无消息。
如今突然听到舅舅的音讯,李琴自然难以平静。
贾文笑着说:“没错,就是我舅姥爷。他打了一辈子仗,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成家也没有子女,前几天找到咱们家来,说我们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他心想,先让母亲安心。那位舅姥爷多年没有消息,大概率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总不会真出现吧。
安抚好母亲,贾文接着说道:“妈,光喝粥不经饱,给我们蒸点白面馒头吧?我们好久没吃过白面馍馍了。”
当时正值六十年代,粮食紧缺,多数人家只能吃粗粮。城里的居民偶尔能吃上二合面,农场百姓更苦,常年以红薯果腹。白面馒头?那是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
“行吧!”看着家里那满满一缸面,李琴狠了狠心:“就这一回,以后可不能这么浪费了!”
她一边说,一边把两个面缸往屋里挪。
贾文不解:“妈,干嘛搬屋里去?放这儿不是更方便吗?”
“傻孩子,”李琴叹气,“我是怕招贼。再说了,让院里人看见咱们有这么多粮食也不好。”
面缸挪好,李琴开始蒸馒头。发面来不及,就做了些葱油卷子。硬面馍馍虽不如发面的好吃,但也能解馋。
“好香呀!”果果盯着桌上那筐葱油馍馍,肚子又叫了起来。
“来,”贾文掰开一个,递给果果一半,“你先尝尝。”
兄妹俩吃得津津有味。
李琴关上门,从筐里取出三四个葱油饼,递给贾文:“文文,给老太太送点过去,让她也尝尝。”
她说的老太太,指的是院里的聋老太太。她是四合院里的“定海神针”,据说是烈属,威望极高。连贾张氏都不敢跟她顶嘴,老太太一发火,龙头拐杖甚至敢往易中海头上敲。
院里人都很敬重老太太。
贾文却冷冷一笑:“妈,我看还是别送了!”
“我们何必去讨好她?”
“你这孩子!”李琴有些不悦,“什么叫讨好?这是尊老爱幼,老太太人挺好的。”
“挺好?”
贾文冷哼一声:“妈,你生病的时候,她给过咱家一分钱吗?”
“我们兄妹挨饿时,她给过半块馍吗?”
“贾张氏欺负你的时候,她又帮过我们一次吗?”
“别看她表面上和气,可她眼里只有何雨柱。何雨柱向着谁,她就向着谁!”
“妈……你今天没看见?我把何雨柱推倒的时候,她脸色多难看。”
“啊!”李琴一愣。
没错,下午老太太的脸色确实不好。
儿子这么一说,她忽然明白了:老太太是因为看见何雨柱倒地才变脸的。
这……
“你才六岁,懂什么人情世故?”李琴还是不太信。
贾文笑了笑:“妈,我小,可我看得清楚,这院里没一个好人,全是禽兽。”
“就连聋老太太,也算不上真好人。”
“当然,她也不是坏人,只是心里只装得下何雨柱。听说,是因为何雨柱长得像她过世的丈夫。”
“也不能这么说,”李琴摇摇头,“就算不提老太太,壹大爷总归是好人吧?他热心助人,院里都知道。”
“呵!”贾文不屑,“助人?他帮过谁?”
李琴说:“你二叔……棒梗家啊。壹大爷好几次给秦淮茹送过面粉。”
“送面粉?”贾文反问,“那他为什么总在晚上送?做好事还怕人看见?”
“再说了,为什么不让壹大妈送,偏要亲自交到秦淮茹手里?妈,你不觉得奇怪?”
“我看,秦淮茹和壹大爷之间,肯定有事。”
李琴吸了一口凉气:“也许……只是碰巧?”
“好,”贾文继续说,“就当是碰巧。”
“妈,你说壹大爷喜欢帮人,那你觉得——院里谁家最困难?”
他抬起头,带着笑看向李琴。
李琴微微蹙眉,说道:“最困难的不是我们家吗?”
“没错!”贾文应道,“最困难的是我们家啊,可你见过壹大爷帮过我们一次吗?”
“他不是一向爱助人吗?”
“那为什么从没帮过我们?”
呃……
李琴望着儿子,一脸惊讶。
是啊!
壹大爷乐于助人,可为什么对我们家却一直不闻不问?
难道易中海和秦淮茹之间真有什么?
不会吧?
中间还夹着贾东旭呢,应该不至于吧。
“文文!”李琴吃惊地问:“你才六岁,这些话是听谁说的,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贾文答道:“我自己琢磨的。”
“嘶——”李琴像看怪物一样盯着儿子。
她心头涌起一阵暖意。
没想到儿子这么懂事!
“孩子,你长大了,以后妈就放心了!”李琴擦了擦眼泪,说道:“本来我还打算每个月给老太太一点钱,请她帮忙照看你们。”
“现在看来不用了,以后妈妈去工厂上班,你在家带妹妹,行吗?”
李琴望着贾文。
喜欢四合院:六岁娃子开局菜刀镇全院请大家收藏:(m.zjsw.org)四合院:六岁娃子开局菜刀镇全院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