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六年春,料峭寒意尚未褪尽,大明朝的南北两京已被两股截然不同的紧张暗流所裹挟。
在北方的顺天府,筹备新都的工地上,夯土号子如雷贯耳昼夜不息,无数民夫若蚁群般搬运着巨木石料,空气中翻腾的尘土与汗水气息,仿佛将帝国未来都浇筑进这片日渐隆起的地基。南方的金陵城却似一艘泊于惊涛的巨舰,在早春的政治风浪中抛下沉重锚链:墙外,是朱棣北巡归来龙颜震怒、太子属官梁潜与周冕血染刑场的肃杀之气;是汉王党羽弹冠相庆、摩拳擦掌的嚣然之声;是文官集团兔死狐悲、缄默自保的幽微暗流。墙内则是数千举子埋首案牍,笔墨簌簌间,他们书写的不只是经义文章,更是无意间卷入帝国最高权力博弈的投名状,亦是决定自身命运的生死符——每道试题皆如淬炼千年的双刃剑,寒光凛冽,暗藏机锋。
丙字柒拾叁号号舍内,周廷玉正襟危坐。
此舍与其称作房,不如谓之砖石囚笼——宽不过三步,深仅容转身,抬头唯见一方被高墙切割得方方正正的天幕。号板兼作书案与卧榻,夜卧时只得蜷身如弓;空气中交织着陈年墨迹的淡香、廉价灯油的刺鼻味,更有无数前辈考生遗下的、凝结成实质般的焦虑在静静流淌。
在他眼中,此番春闱考的从来不是四书经义的章句训诂、圣贤教诲的口头标榜,而是在波谲云诡的朝局中,举子们的立场抉择与执政韬略,每道题目皆是出题者匠心布设的深意与陷阱。更何况其身份尤为特殊:既是禄国公世子,勋贵之后,与沐晟、张辅等军中宿将交厚;亦是文官集团精神领袖刘伯温的玄孙,同夏元吉等中枢重臣过从甚密。此番科举,若一味迎合帝心、鼓吹开边拓土,则必为文官集团所弃,试卷难获青眼;若固守文官立场、呼吁休养生息,暗讽天子苛政,则不仅触怒因北征受阻而肝火正旺的朱棣,更将开罪汉王及军中勋贵,纵能金榜题名,日后仕途亦是荆棘密布。
这无疑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他必须寻得那条狭路——既要展露经天纬地之才,又需恪守为臣本分;既要呼应天子开疆拓土的雄心,又要彰显体恤万民的仁政;既不能触犯文官清议,亦不可疏离军中勋贵。廷玉凝神静气,冰冷空气吸入肺腑,头脑却愈发清明。其推衍之能,在于洞察万物隐微关联,预判世事吉凶趋向,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高速运转。指尖微搓,眸光沉静如渊,缓缓落于刚发下的试题纸之上。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实则是看举子们在朝局暗流下的立身之道。辰时鼓响,试卷发下。首场《四书》义,题目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周廷玉心念电转:杨荣重实务,陛下刚经历北巡归来的不快与太子属官被诛的风波,此刻“德”字最需落到实处。他破题便写:“北辰居所而众星共之,非虚悬其德,实乃建极抚绥之验也。”巧妙将“德政”引申为具体的建极(确立准则)与抚绥(安抚百姓)之策,暗合永乐帝重实效、恶空谈的脾性。文中更以“德泽布而民自归,法度立而奸宄消”暗讽当前朝中因北争议题导致的纷乱,强调制度与实效重于空泛的道德争论,既避开了直接评判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又彰显了经世致用的态度。
五经义中,《易经》题最为刁钻:“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试阐其义。”周廷玉目光微凝——此题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杀机。此题阴险至极!表面探讨经义矛盾,实则直指当前政治核心矛盾。“天尊地卑”是强调君臣纲常不可动摇,暗合朱棣强化君权、打压一切挑战(包括太子党“非议”)的意志;“穷则变”则蕴含着变革、甚至是对现有秩序(或政策)的调整诉求,这又容易被文官集团用来呼吁减轻民负、缓和政策。若一味歌功颂德,易流于谄媚;若过分强调“大人”之责,又可能触犯天威。
周廷玉心神凝聚,推衍之力将改土归流的实践与朝局纷扰瞬间连接。他提笔写道:“天尊地卑,礼也,天地之常经,所以立极也;穷变通久,权也,古今之通义,所以适时也。守经而行权,则位虽尊而能俯察幽隐(暗示皇帝应听取民意),制虽定而能曲成万物(暗示政策需灵活调整)。昔武王伐纣,革故鼎新,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变而通也,然其功成后制礼作乐,明尊卑,定分守,通而久也。故知‘定’为其体,稳社稷之基;‘变’为其用,应时势之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方是圣人演《易》之微旨,亦为人君南面之术。”
此答精妙绝伦!首先高扬“天尊地卑”的绝对性,扞卫君权神圣,让朱棣和勋贵无话可说。继而引入“权变”概念,将其解释为“适时”“应人”,为政策调整留下空间,且引用“武王革命”这一儒家公认的正义变革先例,使其无可指摘。最后归结于“体用一源”,强调稳定与变革是相辅相成的治国之道,既回应了文官集团希望变革苛政的诉求,又将其框定在维护绝对君权和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完全符合朱棣既想干事(北征、迁都)又想江山稳固的心理。他将一个可能引爆党争的陷阱题,答成了一篇阐述治国平衡术的雄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七星大罗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