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柔将暖炉推近些,炉壁的温度透过衣袖传来,她的声音却压得更低,仿佛怕被窗外的寒风偷听了去:父亲说,漕运才是根本。北监之争不过是表象,汉王真正要争的是北平六部实权,但他让你务必争取荫监名额——夏家有几个子侄正在北监候选名单中。况且安平商社如今承运北平营建物料,若能在北监安插自己人,将来行事也方便许多。父亲还特意提到,陛下虽然表面支持汉王,实则对勋贵子弟的能力心存疑虑,这正是你的机会,一个既能彰显公允,又能为周家积蓄力量的机会。
周廷玉点点头道:我会为南监争岁贡生员赴南京吏部任职之规。略一停顿,又对等候在一旁的周棋星道:告知陈墨暂忍徐州卫之事,陛下最重北平营建,此时生事反落人口实。他心中已有定计——既要借北监之争平衡各方势力,又要为周家子弟铺就仕途,更要暗中探查汉王在北平的真实动向,这三重棋局需得同时落子,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周家作为勋贵集团一员,自然要争取荫监名额,这执中守和之道,正是他在朝堂立足的根本。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安插周家派系的子弟,为家族培养后备力量。此次北监设立,正是天赐良机。
南京与北平的消息往来,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朝堂各方势力紧密相连。当周廷玉在运筹帷幄之时,南京紫禁城内的太子朱高炽也正与东宫属官密议此事。案头堆着的奏疏中,多半都在议论北监之事。
殿下,杨士奇躬身道,北监之设,关乎国本。汉王势必借机安插亲信,若让勋贵子弟垄断北监,将来北平六部官员尽出汉王门下,于社稷不利啊!,作为南方士子的代表,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北监名额对未来朝堂格局的影响。
太子轻叹一声,肥胖的身躯在龙椅上微微前倾:孤岂不知此中利害?然父皇既已下诏,孤若反对,反倒落人口实,说孤党同伐异,不顾北方稳定。
杨士奇沉吟道:殿下不必过忧。陛下让周廷玉参与此事,正是要平衡各方势力。周家虽是勋贵,但与文官集团渊源颇深,又与殿下有姻亲之谊——夏元吉尚书的女婿这层身份,足以让南方士子安心。依臣之见,不如让周廷玉见机行事,既要为南方士子争取利益,也要适当照顾勋贵子弟,如此方可两全。他顿了顿,补充道:况且周廷玉素有小伯温之称,其智谋足以应对北平的复杂局面,殿下只需给予他充分信任即可。
太子点头称善,当即命人拟旨。他知道,在这场南北监学之争中,周廷玉的身份最为特殊,既是勋贵之后,又是文官领袖,正好充当调和双方矛盾的桥梁。只是他心中亦有隐忧:周廷玉虽是东宫属官,但毕竟是禄国公世子,在家族利益与东宫使命之间,他会如何抉择?
南北两京的密议几乎同时进行,而位于黔西北的禄国公府自然也收到了北平的消息。一场关乎周家未来的重要议事,正在春雨淅沥的堂内悄然展开。周必贤端坐堂上,两侧分别坐着刘青、田震以及几位心腹将领。陛下设立北监的诏书已经到了。周必贤将茶盏轻轻放下,这是天赐良机。我周家子弟,既要习武从军,也要读书入仕,如此才能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此次北监选拔,正是让周家子弟进入北方官场的绝佳机会,绝不能错过。
刘青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将领,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夫君说得是。依妾身之见,当选派那些既通文墨又晓武事的子弟——毕竟北监要培养的是能治理北方的人才,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生。水生大叔(周水生)的孩子棋武和丁玉大人的儿子丁希贤都是文武双全的好孩子,咱家侄子廷岳(周必诚之子)精通彝汉双语,他们都是合适的人选,只是...她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北平局势复杂,让他们去那里,不知是福是祸。
田震接过话头,目光扫过在座的将领们,语气中带着对后辈的期许与审慎:姐姐说得在理。妾身以为,水生大叔家的棋武兄弟最为合适——这孩子今年刚满十八,不仅武艺得了其父真传,弓马娴熟,更在青阳书院苦读三年,于兵法韬略颇有心得,是少见的文武双全之材。让他去北监,既能继承将门之风,又可习得朝堂规矩,将来必成大器。
周必贤捻须沉思,在座众人的举荐各有道理,但他深知此次选派的子弟不仅要才学出众,更需具备在复杂朝堂中周旋的心智,于是缓缓开口询问。
周必贤目光扫过在座众人:还有谁可荐?
一直在旁静听的刘琏开口道,眼中闪烁着发现人才的光芒:我倒是以为还可推荐几人:杨朝栋之子杨文远,今年十七,在青阳书院学业优异,尤擅策论;李远将军的侄子李骁,虽出身行伍,却聪慧过人,去年在镇远卫平定苗乱时还立过战功;还有刘尚文——在书院也是数一数二的才子,精通算学与律法。这些孩子各有所长,若能同往北监,必能互相砥砺,共同成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七星大罗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