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飘然远引,如孤鹤入云,留下的话语却沉甸甸地压在刘伯温心头,也压在周起杰日渐宽阔的肩背上。那“潜龙滋元阵”布下已有些时日,小龙塘衰败的底色未变,但寨子里的人心,却像久旱的田地逢了丝细雨,悄然萌动着一点绿意。破屋还是那些破屋,饿殍般的面色也一时难改,可走在寨中土路上,迎面遇见的寨民,眼中那死水般的麻木似乎化开了一些,添了几分活气,看向周起杰和他身边那位清癯老者(刘伯温)的目光,也多了些实实在在的期盼
这一日,天光晴好,刘伯温将周起杰唤至身前,手中拄着一根新削的竹杖,点在泥地上。“起杰,阵法滋养,如同汤药续命,终非长久之计。人活一口气,寨立一根基。周家要重兴,要在这虎狼环伺的黔地站稳,进而守护那地底之物,光靠这残破老寨不成。需得有一个坚实的‘壳’,一个进可呼应四方、退可固守自足的基业所在。”
他引着周起杰在寨子周边缓步而行,竹杖最终停在寨子东头,一处背靠矮山,前临(早已干涸的)小溪,侧旁有七座还算完好的旧屋隐隐拱卫,更远处,是那株虬枝盘曲的古槐和只剩断壁残垣的禹王庙旧址的地方。
“此地如何?”刘伯温竹杖划了个圈,“七屋如星,拱卫中枢;古槐藏灵,禹庙镇土(虽已残破,余威犹在)。东向而立,纳朝阳初升之紫气,破此地沉郁之阴霾。便在此处,起一座院落,不必奢华,但要坚固、实用,能聚人,能守御,能成为周氏重兴和你在西南立足的根基。”
周起杰环视四周,心中豁然开朗。他虽年轻,但经历沙场,又得刘伯温悉心教导,眼光已非寻常寨民可比。此地地势略高,视野开阔,且有天然屏障与旧有格局依托,确是建基立业的上选。“先生高见!起杰这便召集族人!”
命令传下,寨中尚有余力的男丁,无论老少,都被周起杰召集起来。他没有空谈大道理,只将建院与寨子生计、周家未来联系在一起,承诺管饭,日后按出力多寡,自有盐巴、布匹乃至微薄的铜钱可分。生存的压力与对未来的些许希望,交织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伐木的伐木,采石的采石,平整地基的平整地基,沉寂多年的小龙塘,第一次响起了如此密集而充满生气的劳作号子。
刘瑜也带着寨中妇孺,负责起烧水送饭、缝补衣物等后勤事宜。她虽是官家小姐,却无半分娇气,挽起袖子,穿梭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温言细语,调度有方,很快赢得了寨民发自内心的尊重。奢香并未久留永宁,时常骑马过来,她身份特殊,不便直接参与劳作,便带来些永宁那边才有的铁器、盐块,有时甚至会调来几名熟谙建筑的彝家工匠帮忙指点,这份心意,周起杰默默记在心里。
月余光阴,在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和夯土号子里流过。一座崭新的、带着泥土和木材清香的二进院落,便在这黔西北的深山坳里立了起来。院墙以黄土混合碎石夯实,不算高,却厚实。院门朝东,木料厚实,未加过多雕饰,朴拙中自有一股昂然之气。入院,前院两侧是给日后护卫、帮工居住的简屋和马厩;穿过一道月亮门,是内院,左手边是一座依着矮坡搭建的吊脚木楼,雅致清幽;正面则是三间轩昂的正房,以粗大的梁柱支撑,覆盖着厚实的茅草(暂代瓦片),显得格外稳固。
落成之日,恰是黄昏。夕阳给新院抹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刘伯温命人在院中空地上摆开长条木桌,上面放满了寨民凑份子带来的咂酒、煮熟的山芋、野物肉干,甚至还有几尾从重新有了些许活水的小溪里摸来的鲜鱼。小龙塘及附近闻讯赶来的山民齐聚于此,人头攒动,喧嚣鼎沸,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刘伯温与周起杰并肩立于院门之前。刘伯温手持一碗咂酒,先面向那株古槐,朗声道:“古槐有灵,见证桑梓变迁。今周氏起新院于此,祈佑一方水土,人丁兴旺,邪祟不侵!”酒水缓缓洒在槐树下。接着,他又转向禹王庙废墟的方向,虽只余残垣,依旧肃然一礼:“禹王圣德,疏浚山川。后世小子,在此立基,愿效先贤,定此黔地波澜!”第二碗酒,敬给了渺远的先王。
轮到周起杰,他端起海碗,环视眼前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带着期盼与兴奋的脸庞,胸中豪气顿生,声音沉稳有力:“乡亲们!这院子,不是我周起杰一人的,是咱们小龙塘,是咱们周家,在这山里重新挺起腰杆的开始!往后的日子,只要大家肯下力气,有我周起杰一口吃的,就绝饿不着大伙!干了这碗!”
“干了!”
“周家娃子好样的!”
“跟着起杰干!”
欢呼声如山呼海啸,碗沿碰撞声,痛饮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冲破暮霭。人们分食着酒肉,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真切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着一个衰败族群的重新凝聚,一个全新起点的诞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七星大罗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