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多功能工具钳冰凉而坚实,指腹摩挲过粗糙的绝缘橡胶握柄,带来一种奇异的安心感。林烨的目光投向地下空间那唯一的出入口,那里依旧被碎石和杂物半掩着,像一张不设防的嘴,随时可能吞噬或吐出危险。
系统的任务提示还悬在脑海:【加固当前临时避难所】。
他掂了掂工具钳,又看了看地上所剩无几的“材料”——几块更大的混凝土碎块,几根扭曲但粗长的钢筋,以及那只辐射蝎残留的部分坚硬甲壳。
怎么加固?用这些东西堵门?怎么才能堵得结实、隐蔽,还能在需要时快速打开?
他不是工程师,只是个程序员。敲代码他在行,搞土木工程?两眼一抹黑。
“系统,”他再次求助,“有没有…嗯…结构加固方面的蓝图?或者模拟?”
【检索中…结构学基础蓝图库部分损坏。根据现有材料及需求,生成最佳优化方案需消耗额外算力。推荐使用‘虚拟工坊’进行自主设计与模拟测试。】
自主设计?林烨愣了一下。这系统还真把他当全能了?
“虚拟工坊…我能自己设计东西?”
【虚拟工坊提供基础建模与物理引擎模拟。宿主可导入扫描数据,使用基础几何体进行构建,并模拟应力、稳定性等参数。模拟结果仅供参考,实际效果受材料、工艺及环境因素影响。】
听起来…像是个极其硬核的3D建模加有限元分析软件?还是VR沉浸版的?
林烨心念一动:“进入虚拟工坊。”
熟悉的眩晕感袭来,但这次眼前的景象不再是纯白的教学空间。
他仿佛站在一个无限延伸的灰色网格平面上空,四周是虚无。正前方悬浮着一个微缩的、由蓝色光线构成的3D模型,正是他现在所处的这个地下空间的结构扫描图,每一处承重柱、每一块主要碎石都清晰可见,甚至旁边还有不断跳动的稳定性数值(41%)。
他的“手”边,悬浮着几个简单的虚拟工具栏面板,上面是各种基础几何体(立方体、圆柱体、板状体)、简单的工具(切割、拉伸、组合)、以及几个他看不太懂的物理参数设置选项。
整个界面充斥着一种极简又极专业的冰冷感。
“这…”林烨尝试着用意念移动视角,那微缩模型果然随之旋转放大缩小。他又“抓”起一个虚拟的立方体,试着放到出入口的位置。
一个半透明的蓝色立方体立刻出现在对应位置,旁边还自动标注出了长宽高和预估重量。
【请设定材料参数。】系统提示。
材料?林烨想了想,将之前扫描到的“混凝土碎块”和“金属钢筋”的属性导入。
蓝色立方体的透明度立刻降低,变成了灰扑扑的混凝土块模样,上面还穿插着几根钢筋的纹路,旁边跳出了新的参数:【抗压强度:中等】【抗拉强度:低】【稳定性:受结构及拼接方式影响巨大】。
有点意思了!
林烨来了兴致。他开始像搭积木一样,尝试用虚拟的混凝土块去堵塞那个出入口。大小不合适?用意念控制虚拟切割工具,将立方体切成更合适的形状。担心不稳?尝试在关键位置插入虚拟的钢筋作为支撑和连接。
他完全沉浸了进去。
第一次尝试,他堆叠了一个实心的障碍物,几乎把出口完全堵死。系统立刻给出模拟结果:【稳定性:65%】【隐蔽性:高】【通行能力:无】【内部空气流通:急剧下降至危险值】【备注:宿主可能被闷死】。
林烨:“……”
他赶紧撤销,重新设计。这次他留了通风口,但结构显得松散。
【受到外部冲击(模拟:成年男性用力撞击)后,结构发生垮塌概率:87%】。模拟动画显示他堆的石头墙哗啦一下散了架。
不行,再来。
他尝试用辐射蝎的甲壳作为内侧的防御板,用钢筋做骨架,混凝土块填充缝隙…
时间在虚拟空间中飞速流逝。林烨失败了无数次。结构不是太笨重就是太脆弱,不是堵死了自己就是起不到防御作用。他不断调整着每一块“虚拟积木”的位置、角度,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系统则冷酷地一次次给出模拟垮塌或无效的结论。
frustration(挫折感)逐渐累积。这比敲代码难多了!代码错了会报错,逻辑通了就能跑。这物理规则简直严苛得不近人情!
就在他几乎要抓狂时,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检测到宿主设计陷入僵局。是否启用‘辅助优化算法’?需消耗能源0.5%。】
“启用!赶紧启用!”林烨立刻同意。这点能源该花还得花。
刹那间,他之前所有的失败设计数据仿佛被一股脑吸入某个核心,虚拟模型上的蓝色线条疯狂闪烁、重组。几秒钟后,一个全新的结构方案呈现在他面前。
那不再是简单的堆叠,而是一个巧妙的倾斜框架。主要利用了几根长钢筋作为主梁,一端深深插入出口侧面的墙体缝隙(虚拟扫描显示那里结构最坚固),另一端向外倾斜支撑在地面,形成一个三角结构。然后将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块和辐射蝎甲壳填充在框架内侧和上方,重心压低,外部冲击力会被倾斜面引导分散到地面和侧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请大家收藏:(m.zjsw.org)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