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来自米尔教授的反对声,虽然现在不是争论关于土星大气下,是否真的像苏华,提出的理论假设所描绘的那样,隐藏着大量的卫星。
针对米尔教授从自己所掌握的实际观测中,推理出来的一连串的数据,正好成了苏氏理论也算是一种反面的支持,估计土星从他的质心核(能藏得下5.3颗地球)到顶端大气,有达4.1万公里,活跃物质的延伸空间。这似乎为苏华提出的关于土星大气下拥有内卫星系统,提供了巨大空间而存在的可能性。
虽然土星很大,但密度不怎么的高,平均密度约为0.786克/立方厘米,是太阳系中密度最低的天体之一,更能说明在他的大气下有多么空旷的天地。
“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土星里可以藏得下763.6颗地球呐!”显然是热丽好像没有完全领会进去。
“热丽小姐真是多心了。”小周应付的一句。
米尔教授费了这么大的劲,被苏华的几个字轻松给总结了。当然不会就此了事:“其实,我们都没有深入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物质构造状况?再怎么面面俱到的分析,逻辑思维推理,还不能做确切的肯定。”
“跨出实际的那一步,实在是太难了,理论假设就成了研究工具。”甘德深沉的语气。
苏华接上道:“关于土星内的空旷,这点我们还是可以下结论的,人类不是一直从窥视分子、原子,它们中拥有‘巨大’的缝隙吧。”
米尔教授的问:“关键的问题所在,关于气态巨行星内卫星系统的存在,是怎样的一个运动机制?”
“在每一项的研究领域中,有太多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苏华没精打采的。
米尔教授又来了一个提问:“由苏博士带领的一个团队,不是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
“还不算是实验。”苏华答道。
“还不算是一个实验,苏博士未免太谦虚了。”
“不是谦虚。”苏华缓了一下神,再道:“有人对苏某人不时调侃的说,你们团队,利用大功能电脑,模拟地球的自转,在加速的状态之下,地球上面会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
“让地球改变他所处的宇宙环境,肯定会出现一两个怪异事件。”
“有人十分幽默的说成是一款游戏。”
“这是一种挖苦,践踏别人的努力!”小周的愤愤不平。
米尔教授再又问:“你们团队为此,好像衍生了两款同样的模拟操作演示?”
苏华的语气低沉:“还有人说,只不过是一款天旋地转的游戏,而且还是模拟灾难片的游戏。”
“以我老头看,没有那么的差劲吧。”米尔教授对那个模拟操作实验好像没有什么成见。
“我们是让地球在转,叫天旋游戏也好,还是地转的游戏也罢,反正不在乎别人怎么的来看待。”
“叫‘天旋地转’的游戏。”米尔教授并不怎么的看好,再道:“嗤之以鼻的那些人,认为做了一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可能在白白地浪费时间。”
“作为每一个搞科研的工作者,就是要保持百折不挠的常态。”是甘德的声音。
“请苏博士,为我们描绘一下,你们团队的那件绝作……”米尔教授提出不情之请。
“米尔教授也在搞笑我们。”苏华嗅出来的就是这种味道。
“苏博士,你见外了不是。”
不用苏华再来一次长篇大论而陈述什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模拟操作过程:
首先计划好的,以地球现有维持不变的宇宙环境,当地球从用23小时56分4秒,完成一次自转周期,记录上面的一切万物生长,风吹草动,太阳如期从东方升起来,自东向西飞越天空,再如期的落到西边。夜上,明月当空照,满天繁星。
开始给地球一种慢慢的加速,受离心力的作用,先是大气的活动有了加剧,虫子找不到着脚点,接着下来是鸟儿归不了巢,到处是狂风怒吼,如地狱一般的恐怖。
接着地球自转继续的加速,动物从小的到大型,首先是为了稳住下面的几足或者多条腿,做着控制住身体平衡而努力,实在不行了,选择躲藏,找一处避风的地方。
然而,这种力,并不会停止,只会逐渐地加强增大,分离出来的物体飘了起来,满天漫野的飞,我们人类也被送上了天空。
再接着地球继续加速下去,随着建在地球上的摩天大厦,会发生轻度的摇晃,江河大海之水沸腾,池塘缺口,大坝塌陷,引起洪荒泛滥,接连发生了海啸。
还会不断地加速,大地在抖动,高楼大厦全都倒下了,成了一片废墟。
当地球加速到9小时55分而完成自转一圈时,比原来已经快了一倍——因几十亿年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现有的山脉和海沟,复杂的地形地貌,久而久之,会慢慢地夷为平地,一切将回到过去,都会退回到原来的那个时期的样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星人请大家收藏:(m.zjsw.org)逆星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