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峪大捷的硝烟尚未在战士们心中完全散去,磐石根据地却已迅速回归到高速运转的节奏。缴获的武器弹药被分类入库,俘虏被甄别处理,部队进行着紧张的战后总结和休整。然而,与以往任何一次战斗后不同的是,此次根据地内部,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温暖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其核心,便是那日益完善、堪称“奢华”的医疗保障体系。
指挥部旁边的野战医院,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有一名半路出家的郎中和几个帮手、设施简陋的山洞。在后勤参谋刘衡的全力保障和林峰有意无意的“物资倾斜”下,这里已经扩建成了数间相连、经过严格消毒、通风采光良好的木石结构房屋。
医院内部划分出了诊疗室、手术室、重伤病房、轻伤病房以及药品仓库。虽然条件依旧无法与后世的正规医院相比,但在这个年代的敌后战场,已是堪称“奇迹”的存在。
而支撑起这个“奇迹”的,除了不断补充的绷带、纱布、手术器械(部分缴获,部分由林峰通过系统积分少量兑换基础型号)外,最核心的,便是那被林峰视若珍宝、存放在绝对保险位置的——盘尼西林。
之前林峰通过系统兑换的那一箱盘尼西林(1000支单位),以及此次野狼峪战役后系统奖励中再次出现的两箱盘尼西林,使得根据地的这种“神药”储备达到了惊人的三千支!
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是真正能让人“起死回生”的救命药!对于主要由外伤感染引发的败血症等致命情况,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医院的首席医生,除了那位原土匪郎中(现在已被尊称为“李大夫”)外,还多了一位名叫苏婉清的年轻女医生。她是前段时间通过地下党组织渠道,从敌占大城市冒险前来投奔的爱国青年,受过正规的西医教育。她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性。
此刻,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有序。
一名在第一中队、于野狼峪战斗中腹部被日军刺刀划开、肠管外露的重伤员,正躺在简易手术台上,脸色惨白,气息微弱。李大夫和苏婉清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手术。无影灯(由那台小型发电机供电)投下明亮的光线,器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手术室外,伤员的战友们焦急地等待着,张大彪也搓着手,在门口来回踱步。这个兵是他手下的尖子,战斗勇猛,他可不希望就这么折了。
“情况怎么样?”林峰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医院,低声问向守在门口的护士。
“连长,”护士压低声音,脸上带着忧色,“李大夫和苏医生说,伤口污染很严重,已经出现了感染发烧的迹象,就算手术成功,后续的感染关也很难过……”
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种程度的伤势,几乎等同于死亡通知书。
林峰眉头紧锁,沉声道:“告诉李大夫和苏医生,不要有任何顾虑,需要用什么药,尽管用!尤其是……盘尼西林!”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护士愣了一下,随即重重点头,转身进了手术室。
手术持续了数个小时。当李大夫和苏婉清满脸疲惫地走出手术室时,外面等待的人立刻围了上去。
“医生,怎么样?”张大彪急切地问道。
李大夫摘下口罩,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和后怕:“手术还算顺利,肠管已经复位缝合。但是……感染太严重了,我们给他用了双倍的……那种药。”他谨慎地没有说出盘尼西林的名字,这是严格保密的。
苏婉清补充道,她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一丝振奋:“接下来就看他的造化和药物的效果了。如果体温能降下来,就有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是整个野战医院,乃至整个根据地都为之牵动的几天。
那名重伤员被安排在单独的重症观察室,由经验最丰富的护士轮流看护。李大夫和苏婉清每天数次检查伤口、测量体温。
第一天,伤员依旧高烧不退,昏迷不醒。
第二天,体温似乎有了一丝微弱的下降。
第三天,奇迹发生了!伤员的体温明显回落,虽然依旧虚弱,但竟然恢复了意识,能喝下一点流食!
第四天,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伤口红肿消退,没有出现更严重的感染迹象!
“活了!真的活了!”消息传开,整个医院都沸腾了!李大夫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行医半辈子,没见过伤势这么重还能救回来的!苏婉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对这种来自“秘密渠道”的“特效药”的效果感到无比震惊和钦佩。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
一名战士腿部中弹,弹头取出后,常规的金创药无法遏制感染,高烧不退,一支盘尼西林注射下去,第二天便退烧,伤口开始愈合。
一名战士在训练中意外严重烧伤,大面积创面面临感染风险,在使用盘尼西林粉末外敷和注射液双管齐下后,感染被成功遏制,保住了性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祝你发财啊请大家收藏:(m.zjsw.org)亮剑:祝你发财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