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终究会褪去,但黎明的微光,已在天际线上悄然集结。
清晨五点半,一辆挂着京牌的黑色越野车,碾过泥泞和碎石,小心翼翼地停在了村口。
车门打开,走下几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
为首的一位,头发微白,戴着无框眼镜,气质沉静,正是连夜从北京赶来的国家文物局特派专家组组长,姓周。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
周组长只是站在那片被推土机啃噬过的土地前,沉默地环视了一圈。
他的目光扫过断壁残垣,扫过孩子们用身体扛起的旗杆,最终落在远处那片幸存的麦田上。
晨雾缭绕,麦穗上挂着昨夜的雨珠,在初升的日光下,折射出细碎而坚韧的光芒。
“把老村医请来,”他轻声说,“还有村里最老的户籍档案和接生记录。”
赵立军一夜未眠,此刻就站在不远处,眼眶深陷,西装上沾着泥点,显得狼狈不堪。
他看着这些“钦差”的到来,心头最后一点侥幸也彻底熄灭。
他第一次主动摘下了那副几乎焊在脸上的墨镜,复杂的眼神暴露在清晨冷冽的空气里。
半小时后,在村委会仅存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张旧木桌上,摊开了一本边缘已经卷曲、纸页泛黄的硬壳本。
那是老村医用了一辈子的接生记录簿。
周组长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动着,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墨水的味道。
他的手指最终停留在1996年的某一页。
那一页的字迹格外拥挤,却又透着一股掩不住的喜气。
墨水已经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
“今日出生:陈家,男婴,取名景明。”
“李家,女婴,取名娟。”
“王家,男婴,取名强。”
三个名字,紧紧挨在一起,像是从同一个娘胎里出来,奔赴同一场人间。
周组长久久地凝视着那三个名字,仿佛能透过这泛黄的纸张,看到三十年前那个夏日,三声嘹亮的啼哭如何划破了麦田的宁静。
他沉默了许久,缓缓抬起头,对身旁的记录员说:“在评估报告的‘历史价值’一栏,加上一句。”
他顿了顿,字字清晰。
“此地不仅保存了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的典型物质形态,更以一种罕见的生命共同体形式,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基因。”
站在门边的赵立军,身体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
他默默掏出手机,解锁屏幕,调出那份早已写好、只待发送的晋升述职报告。
那里面,全是“新城崛起”、“高效置换”、“历史性跨越”的豪言壮语。
他长按,选择,然后点击了“删除”。
屏幕上跳出确认框,他毫不犹豫地按了下去。
与此同时,临时搭建的帆布棚学堂里,李娟站上了用砖头垫起来的“讲台”。
她的声音因通宵未眠而有些沙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我提议,成立‘麦田守望者协会’。”她没有慷慨激昂,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宗旨只有一条:不让任何一个人的记忆,被推土机铲平,被资本的报表抹去。”
她举起手机,屏幕上投射出一份她连夜整理出的名单。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二百三十个和我们类似的村落,正在或即将面临整体拆迁。其中,有八十七个村子的老人,都记得曾在晒谷场上,看过那部叫《水浒传》的露天电影。”
“我们不是要回去种地,也不是要对抗城市化。”李娟的目光扫过每一张专注的脸,“我们是要告诉所有人,我们从哪里来。我提议,将每年的夏至日,定为‘记忆复刻日’。就在这片土地上,复原当年的露天影院,让我们的孩子,也看看我们曾经仰望过的星空和光影。”
话音未落,王强第一个走上前,拿起笔,在李娟草拟的协会章程上,重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加入。”他咧嘴一笑,露出白牙,然后转身对着自己那帮兄弟宣布,“从今天起,‘城市台阶改造队’总部,迁回陈家庄!城里的活儿接着干,但咱们的老本行,是给全中国的乡村做无障碍设施改造!让那些走不动路的老人,也能出门看看自家的田!”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骚动。
一个背着巨大行囊、皮肤黝黑的男人站在那里,怔怔地望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眼里全是血丝。
是小石头的父亲,他连夜从深圳的流水线上请辞,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赶了回来。
小石头看见了他,却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扑上去。
他只是慢慢走过去,站定,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张画,默默递给了父亲。
画上,是三个歪歪扭扭的小人儿,手拉手站在金色的麦田里。
最大的人影头顶,用铅笔写着:“爸爸回来了”。
男人一把丢下行李,蹲下身,将孩子紧紧搂进怀里,肩膀剧烈地耸动着,发不出一点声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麦浪翻滚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zjsw.org)麦浪翻滚三十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