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许愿伏在钢厂家属楼那张老式三屉桌前,钢笔尖在最后一页稿纸上划过最后一个句号,留下一个饱满而坚定的墨点。桌角,堆叠如山的稿纸宣告着一项浩大工程的终结——《康熙大帝》全书一百六十余万字,终告完成。
他长长吁出一口气,肩颈长久紧绷的酸?痛感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虚脱的满足。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正飘着细碎的春雪,无声地覆盖着厂区灰暗的屋顶和远处光秃秃的山峦。屋内,只有暖气管里水流低沉的咕噜声和他自己略显粗重的呼吸。康熙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治理黄河、开创盛世……那些金戈铁马、庙堂风云、帝王心术,终于在他笔下尘埃落定。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许愿只是静静地坐了许久,让澎湃的心潮缓缓平复。然后,他起身,找出早已准备好的厚牛皮纸和结实的麻绳,开始一项同样需要耐心与体力的工作——打包。
一百六十万字的手稿,厚逾尺许,重达数公斤。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摞摞稿纸整理齐整,用牛皮纸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严实,再用浸过水的麻绳十字交叉捆扎结实,最后在包裹最显眼的位置,用毛笔工整地写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冰如 编辑 亲启
许愿
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个日夜心血、沉甸甸的包裹,许愿仿佛看到了它即将踏上的漫长旅程:从鞍山小小的邮局出发,挤上拥挤的绿皮火车邮厢,颠簸千里,最终抵达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那座承载着无数文学梦想的灰楼。叶冰如拆开包裹时,会是怎样的神情?他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邮寄完书稿的第二天,许愿没有给自己任何休憩的时间。他清理干净桌面,铺开新的稿纸,拧开墨水瓶,在稿纸顶端正中央的位置,稳稳写下新的书名和章节标题:
《雍正皇帝》
第一章 九王夺嫡
笔尖沙沙,新的征途已然开始。雍正,这位夹在康熙盛世与乾隆繁华之间、背负着“刻薄寡恩”骂名却又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帝王,他的故事,将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诠释?许愿的心神,已沉入康熙末年那波谲云诡的夺嫡风云之中。
周末的鞍山,219公园的湖面还结着厚厚的冰,许愿和林黛玉并肩走在湖畔清扫出来的小路上。林黛玉裹着一件半旧的军绿色棉大衣,围着厚厚的白色毛线围巾,只露出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和冻得微红的鼻尖。她刚从《家风》的拍摄地回来不久,剧中那个温婉坚韧、命运多舛的角色似乎在她身上留下了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郁底色,使得她本就纤细敏感的气质,在鞍山冬末春初的清冷背景中,更显得像一枝伶仃的寒梅。
“《家风》播了,”林黛玉的声音轻轻的,呼出的白气在眼前散开,“我妈说,胡同里好多邻居都在看,还问我是不是真吃了那么多苦。” 她语气里有种奇异的疏离感,仿佛在谈论另一个人的故事。
“演得很好,”许愿侧头看她,声音温和而肯定,“特别是最后那场雪中的独白,很有力量。” 他知道她为这个角色倾注了太多真实的情感,几乎是在燃烧自己。
林黛玉微微低下头,踢开脚边一个小雪块,没说话,但嘴角似乎向上弯了一下。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只有靴子踩在薄雪上发出的咯吱声。
“给你带了点东西。”许愿停下脚步,从棉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红绸布包着的小方盒。
林黛玉有些惊讶地接过来,解开红绸布。里面是一个小巧的透明塑料盒,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块手表——不是传统的机械表,而是一块在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稀罕物的电子表!长方形的深蓝色塑料表壳,边缘镀着一圈亮银色,黑色的液晶屏清晰地显示着跳动的数字:14:28。表带是深蓝色的软塑胶,轻盈而富有弹性。
“呀!电子表?”林黛玉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点燃的星辰,那份忧郁的薄雾顷刻间消散无踪。她惊喜地拿起小盒子,仔细端详着里面这个闪烁着未来感光芒的小物件,“真好看!这…这很贵吧?我在友谊商店的橱窗里见过,要外汇券的!”
“托朋友从北京带回来的。”许愿轻描淡写地说,看着她欣喜的模样,心里也暖暖的,“想着你看剧本、赶时间方便些。” 他知道她总是沉浸在角色里,对时间没有概念,排练迟到是常事。
林黛玉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小心翼翼地将电子表取出来,笨拙地扣在自己纤细的手腕上。深蓝色的表带衬得她手腕愈发白皙。她抬起手臂,对着阳光看那跳动的黑色数字,像个得到新奇玩具的孩子,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几乎透明的快乐。
“真轻!真亮!”她反复看着,手指轻轻触摸着光滑的塑料表壳和冰凉的液晶屏,“谢谢…我很喜欢!”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真诚的雀跃,那份属于林黛玉式的敏感和忧郁暂时被这小小的科技造物带来的新奇感冲淡了。她甚至孩子气地按了一下表壳侧面的小按钮,液晶屏瞬间亮起幽幽的绿色背光,在午后的阳光下并不明显,却让她又发出一声小小的惊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78: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